白先勇
Card image cap

白先勇

白先勇 1937 ~
白先勇1937年生於廣西桂林,1949年遷居香港,1952年來台就讀建國中學,1957年重考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與同學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培養了「戰後」台灣一代小說家。 白先勇小說作品,集中於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代表作品有《臺北人》、《寂寞的十七歲》、《孽子》;另有散文集《驀然回首》、《樹猶如此》;2000年開始致力「崑曲」的改編與演出,擔任青春版《牡丹亭》製作人,巡演地區包括台灣、大陸、香港、新加坡、雅典、英美等國。代表作品有《白先勇說崑曲》、《奼紫嫣紅牡丹亭》。 自2006年開始致力於為父親白崇禧立傳,著有《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八千里路雲和月》等作品。
作者年表
2017-8-16
發表〈紀念福生〉於《聯合報》副刊。
2017-4-29
發表〈大內之音〉於《聯合報》副刊。
2017-3-19
〈追尋父親的足跡——八千里路雲和月〉連載四天於《聯合報》副刊。
2017-2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6-9
《白先勇精選集》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16-7
《現文因緣》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2016-7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三冊)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016-1
《昔我往矣》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15-9-20
〈遊大觀園〉連載兩天於《聯合報》副刊。
2015-8
《紅樓夢導讀(一)》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柯慶明主編)。
2015-7
發表〈悠悠忽忽40年〉於《文訊》第357期。
2015-7
《白先勇精選集》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15-5
與廖彥博合著《止痛療傷+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紀錄片珍藏版)》,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015-3-19
〈十年辛苦不尋常——我的崑曲之旅〉連載兩天於《聯合報》副刊。
2015-3
《樹猶如此》、《紐約客》、《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廖彥博合著)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5-3
《牡丹情緣:白先勇的崑曲之旅》、DVD《青春版牡丹亭——十年有成》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015-2
《臺北人》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5-12-5
發表〈一幅苦難深重的流離圖〉於《聯合報》副刊。
2015-12-24
短篇小說〈Silent Night〉連載兩天於《聯合報》副刊。
2015-12
《紅樓夢導讀(二)》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柯慶明主編)。
2015-1
《孽子》、《寂寞的十七歲》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4-3-10
〈關鍵十六天——父親與二二八〉連載三天於《聯合報》副刊。
2014-3
與廖彥博合著《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由臺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
2014
《臺北人》捷克文版Tchajpejčané,由IFP Publishing出版。(由Táňa Dluhošová、Jana Benešová、Petr Janda、Michaela Zahradníková、Lucie Olivova翻譯)
2013-6-29
發表〈瀟灑一生——懷念楊月蓀〉於《聯合報》副刊。
2013-3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3-2-1
發表〈古來材大難為用——讀勞思光〈聞白崇禧病逝台灣〉七絕組詩有感〉於《聯合報》副刊。
2013-11-23
發表〈《台北人》的歷史架構〉於《聯合報》副刊。
2013-1
《昔我往矣》由北京龍門書局出版。
2012-8
《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2012-5-1
發表〈父親與民國〉於《聯合報》副刊。
2012-5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2-4
《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戎馬生涯》、《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下)臺灣歲月》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012-3-16
發表〈豐饒之海——畫家黃銘昌的綠宇宙〉於《聯合報》副刊。
2012-3-12
發表〈《現文》憶往——《現代文學》的資金來源〉於《聯合報》副刊。
2011-5
《白先勇散文卷:奼紫嫣紅開遍》、《白先勇小說卷:Tea for Two》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2011-2
策畫《雲心水心玉簪記——琴曲書畫崑曲新美學》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2011-11
《樹猶如此》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1-10-14
發表〈修菩薩行——杜聰與河南愛滋孤兒的故事〉於《聯合報》副刊。
2011-1
長篇小說《孽子》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2010-2-26
〈去尋找那棵菩提樹——奚淞的佛畫〉連載兩天於《聯合報》副刊。
2010-11-13
發表〈鮭魚與海燕——陳少聰《永遠的外鄉人》〉於《聯合報》副刊。
2010-10
長篇小說《孽子》由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2010-10
「理想國‧白先勇作品」:《孽子》、《臺北人》、《紐約客》、《寂寞的十七歲》、《樹猶如此》,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9-9-24
發表〈文學心靈的敬重〉於《人間褔報》副刊。
2009-9
發表〈文學心靈的敬重〉於《文訊》第287期。
2009-5-9
發表〈琴曲書畫——新版《玉簪記》〉於《人間褔報》副刊。
2009-3
《白先勇自選集》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9-1
《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孽子》、《第六隻手指》、《遊園驚夢》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8-9-12
發表〈全家褔〉於《聯合報》副刊。
2008-9
「白先勇作品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孽子》、《紐約客》、《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及其他》、《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外集」:《王謝堂前的燕子》、《現文因緣》、《白先勇研究精選》,由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
2008-7-28
發表〈瘟疫中見真情——保羅‧莫奈的愛滋追思錄〉於《聯合報》副刊。
2008-7
發表〈歡樂臺北〉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9期。
2008-6-26
〈走過光陰歸於平淡——奚淞的禪畫〉連載兩天於《聯合報》副刊。
2008-5
發表〈懷念高克毅先生〉於《明報月刊》第509期。
2008-5
短篇小說集《紐約客》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2008-3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日文版『台北人』由東京國書刊行會出版。(山口守翻譯)
2008-1-25
發表〈崑曲的普及教育〉於《聯合報》副刊。
2007-9
《白先勇經典作品》由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7-7-18
發表〈遙遠的魔都——關於《紐約客》〉於《聯合報》副刊。
2007-7
短篇小說集《紐約客》由臺北爾雅出版社出版。
2007-6
發表〈牡丹一百——青春版《牡丹亭》百場演出感言〉於《聯合文學》第272 期。
2007-5-16
發表〈卓以玉的有情世界〉於《聯合報》副刊。
2006-8
長篇小說《孽子》荷蘭文版 Jongens van glas 由 Breda De Geus 出版。(Mark Leenhouts 翻譯)
2006-4
長篇小說《孽子》日文版『Nieh-Tzu (げっし)』由東京國書刊行會出版。(陳正醍翻譯)
2006-3
〈廣西精神——建設廣西模範省一九三一~三七年〉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1期。
2006-2-28
〈廣西精神——白崇禧的新斯巴達〉連載三天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6-2
《白先勇精選集》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6-11
主編《圓夢: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5-5
《首屆北京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精選集‧白先勇卷》由北京同心出版社出版。
2005-4
《青春蝴蝶孤戀花》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2005-12
短篇小說〈遊園驚夢〉由芳珂瓦(Renata Fucikova)改編成繪本,由臺北格林文化公司出版。
2005-11-28
〈奼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盛況紀實〉連載兩天於《聯合報》副刊。
2005-11
策畫《驚夢‧尋夢‧圓夢:圖說青春版《牡丹亭》》、《奼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巡迴紀實》、《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由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出版。
2005-1-16
發表〈仁心仁術——一個名醫《理想的國度》〉於《聯合報》副刊。
2005
長篇小說《孽子》義大利文版 Il maestro della note 由 Torino Giulio Einaudi editore 出版。(Maria Rita Masci 翻譯)
2004-9-21
〈牡丹亭還魂記〉連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4-9
《白先勇經典作品》由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4-6
《白先勇說崑曲》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4-5
《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4-5
策畫《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2004-4
《白先勇說崑曲》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2004-4
策畫《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2004-12
《寂寞的十七歲》,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2004-11
編著《牡丹還魂》,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
2004-10-7
發表〈知音何處——康芸薇心中的山山水水〉於《中央日報》副刊。
2004
編選《牡丹還魂》,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2004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2003-3-1
短篇小說〈Tea for Two〉連載十九天於《聯合報》副刊。
2003-10-8
發表〈文學,是大寫的(本年度國家文藝獎文學類得主白先勇得獎感言)〉於《聯合報》副刊。
2003-10-11
發表〈因美生情,以情入鏡——柯錫杰的人物像〉於《聯合報》副刊。
2003-1
長篇小說《孽子》法文版 Garçons de cristal 由 Paris Philippe Picquier 出版。(André Lévy 翻譯)
2002-7-2
發表〈人間重晚情——李歐梵與李玉瑩的「傾城之戀」〉於《聯合報》副刊。
2002-4-12
發表〈憂國之心——四平街之憾〉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2-2
《樹猶如此》由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2002-2
長篇小說《臺北人(爾雅叢書之典藏版)》由臺北爾雅出版社出版。
2002-12-25
發表〈遊園驚夢〉於《聯合報》副刊。
2002-10
發表短篇小說〈Danny Boy〉於《香港文學》第214期。
2001-8-5
〈經典之作——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國古典小說》〉連載九天於《聯合報》副刊。
2001-7
劇本《遊園驚夢二十年》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001-5-8
發表〈少小離家老大回——我的尋根記〉於《聯合報》副刊。
2001-12
發表短篇小說〈Danny Boy〉於《中外文學》第30卷第7期。
2001-12
《昔我往矣——白先勇自選集》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2001-11-28
發表〈鳳凰花開——古蒙仁的寫作軌跡〉於《聯合報》副刊。
2001
發表論文〈二十世紀中葉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
2000-7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0-7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中英對照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0-6-3
應「日本臺灣學會」邀請,擔任該年年會主講人,在東京大學宣讀論文〈60年代的臺灣文學——「現代」與「鄉土」〉,由池上貞子譯成日文,刊登於《日本臺灣學會報》第3號。
2000-4-13
發表〈醞釀中的風暴——愛滋(AIDS)在臺灣的蔓延〉於《聯合報》副刊。
2000-4
發表〈山之子——一個愛滋感染者出死入生的心路歷程〉於《康健》第18期。
2000-4
「白先勇文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孽子》、《第六隻手指》、《遊園驚夢》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0-4
《白先勇自選集》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0-3
發表〈我的創作經驗〉於《明報月刊》第411期。
2000-3
長篇小說《孽子》(增訂一版)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
2000-12-31
〈翻譯苦、翻譯樂——《臺北人》中英對照本的來龍去脈〉連載三天於《聯合報》副刊。
2000-10-26
〈克難歲月〉連載兩天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0-10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中英對照版由臺北長宥文化公司出版。
2000-1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由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2000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法文版 Gens de Taipai,由 Paris Picquier poche出版。(André Lévy翻譯)
1999-9
發表〈落葉賦——為奚淞《釋迦下山》而寫〉於《康健》第12期。
1999-8
長篇小說《孽子》、短篇小說集《臺北人》、《寂寞的十七歲》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9-7
發表〈臺北 Pastoral——為黃銘昌的田園畫而寫〉於《康健》第10期。
1999-6
短篇小說〈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日文版,收入《臺北ストーリー》(山口守編),東京國書刊行會印行。
1999-5
發表〈世紀末的文化觀察〉於《明報月刊》第401期。
1999-3
〈文學經典的保存與流傳〉刊載於《聯合報》副刊。
1999-2
發表〈上海童年〉於上海《收穫》雜誌。
1999-11-21
發表〈我的崑曲之旅——兼憶1987年在南京觀賞張繼青「三夢」〉於《聯合報》副刊。
1999-11
連載〈「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1946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於《當代》第147~150期,至2000年2月。
1999-10
發表短篇小說〈等〉於《聯合文學》第180期。
1999-1-24
〈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連載三天於《聯合報》副刊。
1998-2
發表〈逝者如斯〉於《聯合文學》第160期「作家臉譜」專欄。
1997-5
長篇小說《孽子》由John Weinstein改編執導成英文舞臺劇,哈佛、波士頓及其他大學學生聯合演出。
1997-11-29
〈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連載三天於《聯合報》副刊。
1997-1-5
〈花蓮風土人物誌——高全之的《王禎和的小說世界》〉連載六天於《聯合報》副刊。
1996-6
《白先勇自選集》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6-12-8
發表〈鄰舍的南瓜——評荊棘的小說〉於《聯合報》副刊。
1996
《臺北人》法文版 Gens de Taipei : nouvelles 由 Paris Flammarion 出版。(André Lévy 翻譯)
1995-7-7
〈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先父白崇禧將軍參加是役之經過始末〉連載五天於《聯合報》副刊。
1995-6-2
發表〈殉情於藝術的人——素描顧福生〉於《中國時報》「人間」 副刊。
1995-4-25
發表〈邊陲人的自白〉於《聯合報》副刊。
1995-12-2
〈世紀末最大的挑戰——愛滋病(AlDS)對人類的襲擊〉連載三天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5-11
《第六隻手指》由臺北爾雅出版社出版。
1995-10-2
發表〈冠禮〉於《聯合報》創刊。
1995
長篇小說《孽子》德文版 Treffpunkt Lotossee 由 Berlin Bruno Gmünder 出版。(Astrid Ehlert 翻譯)
1993-7
長篇小說《孽子》法文版 Garçons de cristal 由 Paris Flammarion 出版。(André Lévy 翻譯)
1993-10
《永遠的尹雪艷》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3-10
重返故鄉桂林(闊別49年)。
1992-6-14
發表〈石頭城下的冥思〉於《聯合報》副刊。
1992-3-21
發表〈不信青春喚不回——寫在「現文因緣」出版之前〉於《聯合報》副刊。
1992-2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91-8-7
發表〈棄婦吟——讀琦君〈橘子紅了〉有感〉於《聯合報》副刊。
1990-9
短篇小說集《最後の貴族》由東京德間書店出版。(中村ふじゑ翻譯)
1990-1-9
發表〈20世紀世界流亡潮的另一章〉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0-1
劇本《玉卿嫂》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出版。
1990
長篇小說《孽子》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
1989-9-28
發表〈中國人的夢〉於《聯合報》副刊。
1989-9
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
1989-11
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長篇小說《孽子》、劇本《遊園驚夢》、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出版。
1989-11
長篇小說《孽子》英文版 Crystal Boys 由 San Francisco Gay Sunshine Press 出版。(葛浩文翻譯)
1989
短篇小說〈謫仙記〉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改編拍攝成電影《最後的貴族》在大陸上演,謝晉導演;白先勇、白樺、謝正國編劇;潘虹主演。
1988-9-5
發表〈戰後成長的一代——憶崎嶇的文學之路〉於《聯合報》副刊。
1988-7
發表〈恐懼與悲憫的淨化——《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於《聯合文學》第45期。
1988-5
發表〈香港傳奇——讀施叔青《香港的故事》〉於《博益月刊》第9期。
1988-5
發表〈三度驚夢——在廣州觀《遊園驚夢》首演〉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8-3
舞臺劇《遊園驚夢》由廣州話劇團、上海崑劇團、上海戲劇學院等於廣州、上海聯合演出。
1988-2-26
發表〈《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寫在《現代文學》重刊之前〉於《聯合報》副刊。
1988-2
長篇小說《孽子》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88-12
《第六隻手指》、長篇小說《孽子》由香港華漢文化公司出版。
1987-6
短篇小說集〈玉卿嫂〉法文版 Enfance à Guilin 由 Aix-en-Provence Alinea 出版。(Francis Marche、Rao Yu Kong 翻譯)
1987-5
長篇小說《孽子》由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7-12
發表〈驚變——記上海崑劇團《長生殿》的演出〉於《聯合文學》第38期。
1987-1
發表〈天上人間〉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7
短篇小說集《白先勇自選集》、短篇小說集《骨灰》(白先勇自選集續篇)由香港華漢文化公司出版。
1986-8
短篇小說〈玉卿嫂〉由香港舞蹈團改編為同名舞蹈劇,舒巧、應萼定編舞;袁麗華、梅卓燕主演。
1986-8
長篇小說《孽子》由群龍影業公司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虞堪平導演;孫正國編劇,孫越、邵昕、姜厚任、馬紹君、蘇明明、管管主演。
1986-4-23
發表〈試妻——青春美色原是一場夢〉於《聯合報》副刊。
1986-4
發表〈寫給阿青的一封信〉於《人間》第7期。
1986-12
發表短篇小說〈骨灰〉於《聯合文學》第26期。
1986-11-8
發表〈人生如戲——田納西‧威廉斯懺悔錄〉於《聯合報》副刊。
1986-11
短篇小說集《謫仙記》由臺北水牛出版社出版。
1986-1
發表〈賈寶玉的俗緣:蔣玉函與花襲人——兼論《紅樓夢》的結局意義〉於《聯合文學》第15期。
1986
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德文版 Einsam Mit Siebzehn 由 München Diederichs 出版。(Wolf Baus、Susanne Ettl 翻譯)
1985-6
短篇小說〈孤戀花〉由新藝城、龍祥影業公司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林清介導演;姚煒、柯俊雄、陸小芬主演。
1985-5
電影劇本《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由臺北遠景出版公司出版。
1985-11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由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1984-9-8
發表〈「牡丹亭」中的愛與死〉於《聯合報》副刊。
1984-6
散文集《明星咖啡館——白先勇論文雜文集》由臺北皇冠雜誌社出版。
1984-11
短篇小說〈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由第一影片公司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白景瑞導演;姚煒、歐陽龍主演。
1984-1-9
發表〈秉燭夜遊——簡介馬森的長篇小說《夜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4
短篇小說〈玉卿嫂〉由天下影業公司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張毅導演;楊惠珊、阮勝田、林鼎峰主演。
1983-9-15
發表〈小說與電影〉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3-8-5
發表〈被斲傷的脊樑——讀翟志成《起來啊,中國的脊樑》有感〉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3-8-16
〈第六隻手指——紀念三姐先明以及我們的童年〉連載兩天於《聯合報》副刊。
1983-5
短篇小說集新版《臺北人》由臺北爾雅出版社出版。
1983-3
長篇小說《孽子》由臺北遠景出版公司出版。
1983-12-29
發表〈望帝春心的哀歌——讀杜國清的《心雲集》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3-11-27
發表〈豈容青史盡成灰〉於《聯合報》副刊。
1982-9
喬志高編《臺北人》英文版 Wandering in the Garden, Waking from a dream : Tales of Taipei Characters,由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白先勇與Patia Yasin合譯)
1982-8-7
至8月14日,小說〈遊園驚夢〉改編成同名舞臺劇,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十場。
1982-8-6
發表〈我的戲劇之旅——寫在「遊園驚夢」演出之前〉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2-8
劇本《遊園驚夢》由臺北遠景出版公司出版。
1982-7-5
發表〈天天天藍——追憶與許芥昱、卓以玉幾次歡聚的情景〉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2-6-22
發表〈孤臣孽子——中國大陸的苦難與作家之心聲景〉於《聯合報》副刊。
1982-12
《白先勇短篇小說選》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9-25
發表〈人的變奏——談顧福生的畫〉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1-8-7
發表〈畫中有詩——謝春德的攝影藝術〉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1-5-8
長篇小說〈孽子〉(下半部)連載於新加坡《南洋商報》,至隔年2月7日。
1981-3-15
發表〈新大陸流放者之歌——美、加中國作家〉於《聯合報》副刊。
1981-2-4
發表〈暴風眼中的冷眼——我看金兆小說〉於《聯合報》副刊。
1981-11-10
發表〈我看〈東埔街〉〉於《聯合報》副刊。
1981
短篇小說集《白先勇小說選》由香港女神出版社出版。
1980-8-5
發表〈弱冠之年——《現代文學》二十週年紀念〉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0-3-24
發表〈一部悲愴沉痛的流亡曲——談「北斗人」〉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0-2-9
發表〈鰻仔與金魚族——讀古蒙仁的小說〉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9-7
發表短篇小說〈永遠的尹雪豔〉於北京《當代》創刊號。
1979-6-30
發表〈知己知彼——論對美文化交流〉於《聯合報》副刊。
1979-5-4
發表〈誰來關心純文學刊物?〉於《聯合報》副刊。
1979-10-7
發表〈社會意識與小說藝術——五四以來中國小說的幾個問題〉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9-10-3
發表〈黃凡〈賴索〉——邊際人〉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9-10-18
發表〈明星咖啡館 Astoria〉於《聯合報》副刊。
1979-1-21
短篇小說〈夜曲〉連載兩天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9-1-13
發表〈文化外交刻不容緩〉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8-9
散文集《驀然回首》由臺北爾雅出版社出版。
1978
《臺北人》韓文版由首爾三省出版社出版。(許世旭翻譯)
1977-7
長篇小說〈孽子〉(上半部)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l期~第12期,至1980年11月。
1977-6-1
〈《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連載兩天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7-2-22
發表〈《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於《聯合報》副刊。
1977-11-1
發表〈烏托邦的追尋與幻滅〉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6-4-28
發表〈我看高全之的《當代中國小說論評》〉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6-12-26
發表〈驀然回首——《寂寞的十七歲》後記〉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6-12-26
〈驀然回首——《寂寞的十七歲》後記〉連載兩天於《聯合報》副刊。
1976-12
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由臺北遠景出版公司出版。
1976-1
發表〈流浪的中國人——臺灣小說的放逐主題〉於《明報月刊》第121期。
1972-7-16
〈談小說批評的標準——讀唐吉松〈歐陽子的《秋葉》〉有感〉連載兩天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1-7-5
發表〈現代文學未休刊〉於《中央日報》副刊。
1971-5
發表短篇小說〈國葬〉於《現代文學》第43期。
1971-4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由臺北晨鐘出版社出版。
1971-3-10
發表短篇小說〈秋思〉 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1
〈謫仙記〉英文版收錄於夏志清編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 ,由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與夏志清合譯)
1971
發表〈崎嶇的山路——《秋葉》序〉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0-9-26
〈評歐陽子小說〉連載兩天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0-9
短篇小說集《遊園驚夢》由臺北晨鐘出版社出版。
1970-8
創辦「晨鐘出版社」
與七弟白先敬創辦「晨鐘出版社」。
1970-3-15
短篇小說集《謫仙記》由臺北大林出版社出版。
1970-3
發表短篇小說〈孤戀花〉於《現代文學》第40期。
1970-12
發表短篇小說〈花橋榮記〉於《現代文學》第42期。
1970-10
發表短篇小說〈冬夜〉於《現代文學》第41期。
1969-7
發表短篇小說〈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於《現代文學》第38期。
1969-3
發表短篇小說〈思舊賦〉、〈謫仙怨〉於《現代文學》第37期。
1969-1
發表短篇小說〈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於《現代文學》第36期。
1968-9
短篇小說集《遊園驚夢》由臺北仙人掌出版社出版。
1968-5
發表短篇小說〈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於《現代文學》第34期。
1967-8
發表短篇小說〈歲除〉於《現代文學》第32期。
1967-6
短篇小說集《謫仙記》由臺北文星書店出版。
1967-12
發表短篇小說〈梁父吟〉於《現代文學》第33期。
1966-8
發表短篇小說〈一把青〉於《現代文學》第29期。
1966-12
發表短篇小說〈遊園驚夢〉於《現代文學》第30期。
1965-7
發表短篇小說〈謫仙記〉於《現代文學》第25期。
1965-4
發表短篇小說〈永遠的尹雪豔〉於《現代文學》第24期。
1965-2
發表短篇小說〈火島之行〉於《現代文學》第23期。
1965
自譯短篇小說〈香港——一九六○〉,刊於 Literature East & West 第6卷第9期。
1964-6
發表短篇小說〈香港——一九六○〉於《現代文學》第21期。
1964-3
發表短篇小說〈上摩天樓去〉於《現代文學》第20期。
1964-10
發表短篇小說〈安樂鄉的一日〉於《現代文學》第22期。
1964-1
發表短篇小說〈芝加哥之死〉於《現代文學》第19期。
1962-1
發表短篇小說〈畢業〉於《現代文學》第12期。
1962
短篇小說〈玉卿嫂〉英文版,收入吳魯芹主編 New Chinese Writing,由臺北 Heritage Press出版。(殷張蘭熙翻譯)
1961-5
發表短篇小說〈藏在褲袋裡的手〉於《現代文學》第8期。
1961-3
發表短篇小說〈青春〉於《現代文學》第7期。
1961-12
短篇小說〈金大奶奶〉英文版,收入New Voices : stories and poems by young Chinese writers,由臺北Heritage Press 出版。(殷張蘭熙翻譯)
1961-11
發表短篇小說〈寂寞的十七歲〉於《現代文學》第11期。
1961-1
發表短篇小說〈小陽春〉於《現代文學》第6期。
1960-5
以「蕭雷」為筆名發表短篇小說〈黑虹〉於《現代文學》第2期。
1960-3
《現代文學》創刊
《現代文學》創刊號出版;以「鬱金」為筆名發表短篇小說〈月夢〉、以「白黎」為筆名發表短篇小說〈玉卿嫂〉於《現代文學》第l期。
1959-9
創辦《現代文學》
與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
1959-10
發表短篇小說〈悶雷〉於《筆匯》革新號第l卷第6期。
1959-1
發表短篇小說〈入院〉(後更名為〈我們看菊花去〉)於《文學雜誌》第5卷第5期。
1958-9
發表首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於《文學雜誌》第5卷第l期。
1957-12-6
發表〈路人的哀悼〉於《中央日報》副刊。
1957-12-5
發表〈小黃兒〉於《聯合報》副刊。
1957-10
發表〈夢溪〉於《婦友》第37期。
1952
來臺
赴臺灣與父母相聚,就讀臺北建國高級中學。首次投稿《野風》雜誌。
1937-8-16
生於廣西南寧。不足週歲遷回故鄉桂林,父白崇禧,母馬佩璋。家中兄弟姊妹排名第五。
作者書籍
  1. TEA FOR TWO: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新25開(21X13.1cm),374頁
  2. 白仙勇短篇小說賞析:香港,學林書店,1990年10月,40開(18.5X10.5cm),172頁
  3. 紐約客: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8年9月,25開(21X15cm),220頁
  4. 紐約客:臺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7月,25開(21X15cm),258頁
  5. 紐約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25開(21X15cm),208頁
  6. 寂寞的十七歲: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8年9月,25開(21X15cm),445頁
  7. 寂寞的十七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25開(21X15cm),348頁
  8. 寂寞的十七歲: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76年12月,32開(18.8X13cm),327頁
  9. 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11月,32開(18.8X13cm),480頁
  10. 遊園驚夢: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年9月,40開(18.5X10.5cm),155頁
  11. 遊園驚夢: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11月,40開(18.5X10.5cm),157頁
  12. 臺北人: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8年9月,新25開(21X13.1cm),306頁
  13. 臺北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25開(21X15cm),291頁
  14. 臺北人:臺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2月,25開(21X15cm),304頁
  15. 臺北人:臺北,晨鐘出版社,1981年11月,32開(18.8X13cm),312頁
  16. 謫仙記:臺北,大林書店,1970年3月,32開(18.8X13cm),272頁
  17. 謫仙記:臺北,大林書店,1972年11月,32開(18.8X13cm),272頁
  1.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25開(21X15cm),396頁
  2. 八千里路雲和月: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9年1月,18開(23X16cm),331頁
  3. 文學不死:上海,譯林出版社,2019年7月,25開(21X15cm),294頁
  4. 白先勇的文藝復興: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20年1月,18開(23X16cm),367頁
  5. 仰不愧天: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25開(21X15cm),215頁
  6. 奼紫嫣紅開遍:散文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5月,40開(18.5X10.5cm),286頁
  7. 明星咖啡館:臺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6月,25開(21X15cm),348頁
  8. 昔我往矣:北京,龍門書局,2013年1月,25開(21X15cm),214頁
  9. 思舊賦:白先勇小說散文選: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8年12月,25開(21X15cm),484頁
  10. 樹猶如此: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12月,25開(21X15cm),239頁
  11. 樹猶如此: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2月,25開(21X15cm),383頁
  12. 樹猶如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25開(21X15cm),392頁
  1.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父親與民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18開(23X16cm),628頁
  2.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台灣歲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18開(23X16cm),628頁
  3. 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冊)戎馬生涯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4月,18開(23X16cm),327頁
  4. 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下冊)台灣歲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4月,18開(23X16cm),327頁
  1. 玉卿嫂: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5年5月,32開(18.8X13cm),163頁
  2.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5年5月,32開(18.8X13cm),128頁
  3. 遊園驚夢: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8年9月,25開(21X15cm),351頁
  1. 白先勇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年9月,25開(21X15cm),398頁
  2.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及其他: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8年9月,25開(21X15cm),410頁
  3. 遊園驚夢:臺北,格林文化,2005年12月,29X29cm,59頁
  4. 遊園驚夢: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2年8月,32開(18.8X13cm),270頁
  5. 臺北人:臺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4月,32開(18.8X13cm),280頁
  6. 臺北人: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年2月,32開(18.8X13cm),296頁
  1. 白先勇說崑曲: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8年9月,25開(21X15cm),260頁
  2. 牡丹亭: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8年9月,25開(21X15cm),455頁
  3. 牡丹情緣:白先勇的崑曲之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3月,18開(23X16cm),560頁
  4.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7月,新25開(21X13.1cm),1038頁
  1. 第六隻手指: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8年9月,25開(21X15cm),581頁
  2. 第六隻手指: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年11月,18開(23X16cm),232頁
  3. 樹猶如此: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8年9月,25開(21X15cm),479頁
  4. 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9月,32開(18.8X13cm),184頁
  1. 孽子: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8年9月,18開(23X16cm),487頁
  2. 孽子: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3年4月,32開(18.8X13cm),397頁
  3. 孽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25開(21X15cm),451頁
  4. 孽子: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1年10月,25開(21X15cm),409頁
  5. 孽子: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1年6月,25開(21X15cm),409頁
  6. 孽子: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0年10月,25開(21X15cm),409頁
作者教學文章
2020-10-01

白崇禧的「台灣歲月」——讀《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

白先勇與廖彥博合著的「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三冊)近日出版,前兩冊為《北伐.抗戰》和《國共內戰》,由廖彥博執筆;第三冊《台灣歲月》由白先勇執筆。寫完這本書,白先勇終於了卻了一樁心願:還白崇禧一個歷史公道。
2020-11-01

時代的火車頭──白先勇《孽子》40周年分享會側記

《孽子》出版40周年分享會在10月11日周日午後於國家圖書館舉行,由允晨文化、文訊雜誌社、國家圖書館共同主辦,作者白先勇也到場參與。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峯提到,這場分享會其實也是《孽子》由允晨出版的四十周年精裝本新書發表會,特別邀請楊佳嫻、曹瑞原、瞿欣怡、駱以軍、陳雪、郭強生等作家、導演們,於這部文學鉅著出版40年的時刻相聚對談,從同志運動、個人啟蒙等不同角度切入討論《孽子》的時代意義。
2020-12-07

《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冊序

白先勇〈國葬〉延伸閱讀文章
2020-12-01

二十年來散文總觀察

身體與思想都同時獲得解放時,書寫策略便不再受到外在因素的綑綁。從部落格到臉書的演進,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許多作家的文字技巧。他們不再重蹈從前現代主義作家的老路,無需再使用濃縮、隱蔽的手法,來躲開威權體制的檢查。每位寫手只要對自己的文字負責,也為自己所建構的藝術價值負責。從心靈解放到文字解散,是二十一世紀文壇風景的主要特色。
2021-02-01

使用文藝營(或寫作班)的正確方法

「文藝營」(或者性質類似的「寫作班」)所能提供的獨特價值,其實反而是「前來參與的學員本身」。它提供了一個密閉的時空,把幾十上百人限制在一個地方,讓這些人可以密切互動。你很難在其他地方,遇到這麼高密度的文學愛好者了。而當一名學員,如果在三天營期之後,能夠至少帶走一名朋友,朋友之間未來的彼此激盪、陪伴,不管是一起讀還是一起寫,都是比任何作家所能提供的課程更珍貴的資產。
2021-08-10

賜我泥土、陽光與水的人:悼念最初的文藝導師梅遜先生

1980年元月7日,旅美18年的小說家陳若曦,應吳三連文藝基金會吳豐山之邀,返台訪問十天,而她真正回台主要原因是,她住在舊金山灣區的文化界朋友,共同寫了封信,要她回台設法見到蔣經國總統並為「美麗島事件」陳情,可見彼時文人在社會上確有些影響力。那也是小說家陳若曦生命的巔峰,她因《尹縣長》一書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2021-11-01

11月編輯室報告:文學經典與世代風華

11月編輯室報告:文學經典與世代風華
2021-12-13

離散女聲的遊走、跨越與追尋:聶華苓與《桑青與桃紅》

聶華苓曾以「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來訴說她漂泊的靈魂,這句話幾乎也成為聶華苓遷徙的縮影,從長江、嘉陵江到愛荷華河一頁漂流的遷移史。在聶華苓《三輩子》的序〈三生浪跡〉中,聶華苓自我定位「我今年86歲,我流浪了86年」,她繼而補述:「我活過的二十世紀,生活不斷變化,身分不斷變動,都離不了一個『外』字」,「外」字是這位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輾轉到台灣,遠赴美國,恍若度過三生三世的聶華苓為自我生命留下引人深思的註腳。
2021-12-15

蕉風吹拂的「橡膠園主」:孟瑤的南洋行旅與文學活動

早在一九五○至六○年代,台灣女作家即已「下南洋」,她們多以學人(大學教師)身分下南洋,相較於謝冰瑩與蘇雪林等人曾書寫南洋行旅,孟瑤顯得相當低調,幾乎未留下與南洋相關的活動記錄。所幸文友琦君、蘇雪林、鍾梅音等曾在作品中提及孟瑤的南洋行旅(註二),因此重建孟瑤的南洋行旅得仰賴於文友「代言」的文本。   
2021-12-16

「典範轉移」——台灣文學在日本

台灣文學典範在日本的建立,是幾代的眾人之力,而非少數人之功。過去在日本學術界,「中國現代文學」被定義為和中國文化、語言、傳統相關的研究,並涵蓋台灣、香港等主題。而所謂的「中國/現代/文學」的定義在日本學術界開始被質疑、動搖的契機,與台灣文學在日本學術界受到注目息息相關。隨著一九八○年代後半台灣開始邁向民主化,自成一格的台灣文學也開始受到日本學術界的矚目,逐漸成為熱門的研究對象。
2022-03-07

向大海借路的小說家:專訪周梅春

細數周梅春的創作歷程,既有作家身分,也做過編輯,曾在台南的出版社工作二十多年,手邊編寫的故事書,包括童書、鬼怪故事、寫實長篇小說等等,不下三、四百本,可說每天都泡在文字堆裡,究竟她如何用雙眼默默凝視眾生,且以語言為針,穿織小說來為浮世織就群像。
2022-05-01

自家現身自說法,欲將金針度與人——《王文興訪談集》序

校讀全書時我有如進入時光隧道:一頭是與《背海的人》下冊纏鬥中的44歲王老師,和正在攻讀博士學位28歲的我;另一頭是完成長篇小說《剪翼史》、繼續撰寫「星雨樓續抄」專欄年逾八旬的王老師,和棲身學界多年、已近從心所欲之年的我。四十年歲月眨眼飛逝,未逝的是對文學的堅持和對生命的探索。本書為數十年來一路研讀作家王文興的心得與對話,提供深入觀察與多方探詢,受訪者也大叩大鳴,坦誠分享文學理念、創作經驗與人生智慧。凡此種種,王老師會視為天主的安排,我則視為師徒二人今生的殊勝因緣。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