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風吹拂的「橡膠園主」:孟瑤的南洋行旅與文學活動

2021-12-15
作家
羅秀美
關鍵字
活動攝影

早在一九五○至六○年代,台灣女作家即已「下南洋」,她們多以學人(大學教師)身分下南洋,相較於謝冰瑩與蘇雪林等人曾書寫南洋行旅,孟瑤顯得相當低調,幾乎未留下與南洋相關的活動記錄。所幸文友琦君、蘇雪林、鍾梅音等曾在作品中提及孟瑤的南洋行旅(註二),因此重建孟瑤的南洋行旅得仰賴於文友「代言」的文本。   

★一、琦君以〈金縷曲〉為「橡膠園主」送行——孟瑤赴南洋大學中文系講學

孟瑤(本名揚宗珍,1919~2000)於1949年來台,即任教省立台中師範學校(今台中教育大學),1955年應聘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兼任教職,1962年至1966年赴南洋大學中文系任教。

1962年孟瑤行將遠下南洋時,文友琦君以〈金縷曲——送別孟瑤〉祝福她:

君有行期矣。是悠悠,浮雲白日,送君千里。人世幾番風雨恨,聚散也真容易。把雅集從頭細記。……。

……。有幾個如君才氣。最喜相逢龍抱柱,橡膠園,好夢多如意。雞尾會,二三子。

琦君詞中提及南洋的特色景觀「橡膠園」,後記更期待孟瑤成為「未來的橡膠園主」:「此次應新加坡南洋大學之邀,往主國文系教席。行期在邇,友好曾為餞別。吟杜老『若為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之句,能不黯然,因賦此為贈。朋輩且戲謂孟瑤此去無妨求田問舍,置橡膠園一座,為他年朋儔晏飲笑樂之處,孟瑤已笑諾。故我等都以『未來的橡膠園主』稱之。」顯見南洋的橡膠園令人印象深刻。

孟瑤在南大期間講授「新文藝」、「中國小說史」、「中國戲劇史」等。課餘多聽戲看電影,曾出外演講兼旅遊。但孟瑤生性低調,僅於〈孟瑤自傳〉寥寥帶過:「51年以後幾年,我去了南洋,因為課業繁重,又適應新環境,創作較少,……編著《中國小說史》與《中國戲曲史》。」可能是目前僅見的南洋自述。所幸她與蘇雪林在南大時相往還。據蘇雪林日記,1964年9月蘇雪林抵達新加坡時,孟瑤曾前往接機。1965年5月21日日記又有:「開到霹靂樓,喚孟瑤下。」孟瑤和蘇雪林課餘常相伴看電影或聽戲曲,如蘇雪林1965年5月23日日記:「七時半,孟瑤、趙松坡夫婦赴維多利亞堂,看《清宮怨》。」又如1965年6月30日日記:「到孟瑤處聽梨花大鼓,孟瑤極口稱讚,余則聽不出其佳處。」再者,1965年7月16日日記:「八時半孟瑤邀赴青天看李麗華、關山、凌波主演《紅伶淚》。」由此可知孟瑤頗熱衷觀賞電影與戲曲。  

★二、《蕉風》與「孟瑤三史」:孟瑤在南洋的文學活動

當年孟瑤作品風行新馬,此由其人尚未下南洋即有小說〈清明節〉刊於1961年7月《蕉風》第105期可證。(註三)而執教南大期間亦於《蕉風》發表小說,1963年9月《蕉風》第131期刊登短篇小說〈遠行〉,被放在封面的「本期要目」作為號召的九篇之一。1966年7月《蕉風》第165期刊登短篇小說〈老藝人〉。小說《太陽下》則連載多期,自1964年8月第142期連載至1965年2月第153期結束(第143期未見)。

孟瑤亦曾有散論〈散文詩與詩〉刊登於1965年11月《蕉風》第157期的「作家信箱」專欄。此期《蕉風》主題「創刊十周年紀念特輯」,陣容可觀,有張愛玲〈三美團圓〉、聶華苓〈晚餐〉、於梨華〈她的選擇〉、白先勇〈入院〉等名家作品。當期也有同時期下南洋的文友蘇雪林的論文〈關於詩經的常識和研究(中)〉與謝冰瑩的散文〈憶西湖〉。

此外,由於孟瑤介紹,蘇雪林也接到《蕉風》主編黃崖(1932~1992)邀稿,其〈赴星洲任教南大〉曾提及此:「我抵星洲後,又有一位黃崖先生本與先到南大的孟瑤相識,偕同孟瑤來訪我,說他辦了一個文藝刊物名叫『蕉風』,約我投稿……」蘇雪林後來奉上小說〈觀音禪院〉,刊登於1965年2月《蕉風》第148期。(註四)

其次,南洋行旅也是孟瑤著述的豐收期。向來勤於筆耕的孟瑤,將她在南大講學時期的講義改寫為專書「孟瑤三史」,即《中國小說史》、《中國戲曲史》與《中國文學史》,前二部即於南洋撰寫並出版。(註五)

她在南大的次年(1963)即開始撰寫專書。1978年她在〈孟瑤自傳〉曾簡單提及:「51年以後幾年,我去了南洋,……,創作較少,但由於教『小說』與『戲劇』,也趁空將所蒐集的資料,編著了《中國小說史》與《中國戲曲史》」。1964年《中國戲曲史》率先完稿,連載於台灣《聯合報》副刊,為「孟瑤三史」的第一部。蘇雪林1965年12月6日的日記曾提及此:「孟瑤來,送其所著《中國戲曲史》,共四冊,四十餘萬字,文星出版,……。燈下看了若干頁,資料搜羅果然豐富,教書二年,而能得此真是不易。」接著,1965年《中國小說史》完稿,是三史的第二部,1966年亦由台北文星書店出版。1966年回台後,第三部《中國文學史》至轉職中興大學後始完成(1973年)。南洋之旅促成她撰著「孟瑤三史」,但〈孟瑤自傳〉僅簡單提及:「其目的也不過為了教學方便,將講義擴編成書而已,說不上有什麼其他貢獻。」孟瑤看得很平淡。

★三、檳城與馬六甲古城之旅:孟瑤與蘇雪林結伴演講兼旅遊

由於孟瑤在南大的後期,蘇雪林也加入南大,兩人同在南大的時間有一年半是重疊的,曾同赴新馬各地演講兼旅行。

1964年10月,蘇雪林甫至南大未久,即因孟瑤轉介而前往新加坡大學演講,她在1964年10月26日日記提及:「因孟瑤昨來說新加坡大學有學生來拜訪我,將約我去演講,不敢離開。」

其後,孟瑤與蘇雪林應《蕉風》主編黃崖之邀,同赴檳城演講兼旅遊。蘇雪林〈赴星洲任教南大〉提及這趟旅程:「我抵星洲後,又有一位黃崖先生本與先到南大的孟瑤相識,偕同孟瑤來訪我,……,又說他領導若干學校的學生,組織了一個文藝講習會想邀我和孟瑤去演講一次。」據蘇雪林1964年12月19日的日記所述,兩人到達吉隆坡,黃崖駕車來接,遊覽吉隆坡:「這雖是大馬的京城,若論整齊美觀,尚不及新加坡。」12月20日抵達怡保:「一路椰林,風景倒是可愛。」她們遊覽了三寶洞。午後北上往太平,因好友謝冰瑩曾在該地教書而生發好感,乃兩次繞太平湖而遊。12月21日到達檳城,22日孟瑤先演講,據蘇雪林記述:「孟瑤先登壇講寫作的方法,分為四點,講了一小時有餘。所預備的材料非常豐富,所講都是她自己的寫作經驗。孟瑤是個天才橫溢著作等身的作家,她學問的修養也淵深莫測,真是一個奇才。」蘇雪林則於12月23日登場演講。次日(24日)兩人遊覽檳城名勝:「先遊極樂寺,寺在山上,歷階而升,見寺中有康有為、岑春煊、陳三立鐫壁上的字及詩,寺中佛經乃陳三立自國內借來的,久假不歸,遂成寺產。」蘇雪林1964年12月24日日記也記此事:「寺乃前清遊宦本土者捐款所造,有康有為、岑春煊、陳三立鐫壁字及詩。」鐫壁上的字及詩乃1903年康有為再赴檳城極樂寺旅遊時之題字「勿忘故國」,謝冰瑩當年任教太平時亦曾造訪檳城極樂寺,並有散文〈極樂寺記遊〉。24日搭纜車登升旗山。27日回到南洋大學。

其後,孟瑤與蘇雪林再度應黃崖之邀,結伴赴古城馬六甲演講兼出遊。據蘇雪林1965年5月21日日記所載當日午後五時左右抵達,晚餐後蘇雪林即演講。次日(22日)早飯後,到培風中學拜訪黃潤岳校長,之後一行人同赴青雲亭參觀。後與孟瑤分別活動。六時五刻孟瑤與蘇雪林同赴華僑教師會,孟瑤於此演講,據蘇雪林日記記載:「孟瑤講詩與散文,發有綱要,材料甚為豐富,真是虧她,共講二小時餘始畢。」次日(23日)一早即返回南大。  

★四、文友相聚於南大校園:環遊世界的鍾梅音來訪

鍾梅音在1964年6月至9月環遊世界時行經新馬,她在《海天遊蹤》(第二集)的〈星馬行腳〉記錄此趟南洋行旅。她由曼谷飛往大馬首都吉隆坡:「地大屋美,環境整潔,市容勝過香港與曼谷,看得出是有計畫建築的城市。」之後再飛往新加坡。當時孟瑤迎於機場,之後便隨孟瑤赴南大拜訪並留宿,鍾梅音對南大的教授宿舍印象極好:「隨孟瑤赴南洋大學……她在南大執教已經多年,宿舍在山中,雖然是公寓式,但鄰居都是南大同仁,生活習慣良好,所以非常幽靜。」還說道:「教授宿舍有好幾區,都蓋得相當講究,陽台上爬滿熱帶植物,花朵繽紛。」又描述當時留宿見聞:「窗外就是竹林,夜來南風穿戶,林中露滴清響,蟲聲嚶嚶,令人意遠。早起則見鳥兒飛過闌干直入客廳,也不避人,簡直是物我相忘的天外乾坤。」可見當時孟瑤居住的宿舍頗有山居之趣。其後,蘇雪林1964年12月4日的日記記載:「孟瑤來交鍾梅音寄野茶一包。」可見孟瑤與蘇雪林、鍾梅音等諸文友在南洋的交會。

★五、結語:南洋行旅對孟瑤的銘刻

孟瑤的南洋經歷可顯示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的台灣女作家已然能夠走出台灣,於南洋綻放才華,無論是華文教育或文學創作,孟瑤都投注心力參與;而南洋這一方豐富的域外華文文學與文化空間,不只安頓了孟瑤暫居異地的疏離感,也擴大了她的生命經驗及創作能量。

註一︰可參考拙著〈自我與南洋的相互定義——蘇雪林、凌叔華、謝冰瑩、孟瑤與鍾梅音的南洋行旅〉,《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0期,2020年4月,頁237-298。

註二:孟瑤〈孟瑤自傳〉,吉廣輿編:《孟瑤讀本》(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4年7月)。琦君〈金縷曲——送別孟瑤〉,《琦君小品》(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12月;2005年3月)。蘇雪林〈赴星洲任教南大〉,《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店,1991年4月)。蘇雪林,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四冊(台南:成功大學教務處,1999年4月)。鍾梅音〈星馬行腳〉,《海天遊蹤》第二集(台北:大中國出版社,1966年4月)。

註三:另有一說指出「1961年1月,小說《卻情記》完稿,連載於新加坡《蕉風》雜誌,為新加坡雜誌連載之始。」出自「五○年代文藝雜誌資料庫:台灣文學風華——五○年代女作家系列」(http://tlm50.twl.ncku.edu.tw/wwmy2.html,2019年1月17日查詢)。然遍查《蕉風》1961至1962年間所有刊期皆未見此連載,是以此資料暫存疑。

註四:蘇雪林當時以筆名刊登此作,蘇偉貞稱之為「佚文」。詳參蘇偉貞〈地方感與無地方性:南洋大學時期的蘇雪林——兼論其佚文〈觀音禪院〉〉,《成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15年3月,頁93-120。

註五:詳參羅秀美〈小說家之外的孟瑤——從「女性散文」與「孟瑤三史」論其文學史定位〉(《興大人文學報》第50期,2013年3月,頁197-240),頁215-227;亦收錄於吉廣輿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92:孟瑤》(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