瘂弦,男,本名王慶麟,幼年時期名明庭。籍貫河南南陽,1932年8月29日生(農曆),2024年10月11日辭世,享壽92歲。1949年8月來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1954年結識張默等人,加入創世紀詩社,並一同創辦《創世紀》詩刊;1966年以訪問作家身分赴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1969年返國。曾主編《幼獅》刊物群、《聯合報》副刊等重要報刊,退休後僑居加拿大,專事寫作。曾獲副刊主編金鼎獎等多座獎項。
瘂弦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兼及論述。195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苦苓林的一夜》。期於1954~1961年間創作量最為豐厚。寫作風格方面,大致可分兩階段:其文學啟蒙於1930年代的新文學,早期作品以抒情詩居多,主題多為懷鄉憶往,如〈秋歌〉等詩作;後期神往於西方當代文學風格,創作出具異國情調的〈芝加哥〉等系列詩作,而對於現代生活之感應、衍展和批判的作品,則以〈如歌的行板〉等作品為代表。瘂弦將中國古典文學及西方現代主義詩歌技巧加以融合,創造出兼具音樂性和意境美的獨特詩風。瘂弦詩創作的時間不長,六十年代中期以後,轉而從事中國新詩史料理論整理研究與現當代作家作品評析,進行對中國新詩的思考,著有《中國新詩研究》。評論方面,還有《青年筆陣》等多本專著,這些論著至今仍是研究臺灣文學發展不可不讀的重要著作。
瘂弦從事報刊編輯工作達三十餘年,他認為編輯工作是事業、偉業,把編輯工作的意義提到最高的層次,除發掘新作品、培育新作家之外,更兼及文學藝術的教育與推展。曾提出「三真」的理念,即探討真理、反映真相、交流真情,且通過各種短小專欄誘發全民寫作的風氣,把文藝活動提昇為文藝運動,並提出「副刊學」的概念,將副刊上昇至學術的層次,種種的創意作為,使他在文藝界素有「文運推手」及「儒編」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