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環 1909-1978

張文環,男,籍貫臺灣嘉義,1909年(明治42年)8月28日(農曆)生,1978年2月12日辭世,享年69歲。1927年梅仔坑公學校畢業後赴日本就讀中學,1930年東洋大學中途退學。1933年與吳坤煌等人發起「臺灣藝術研究會」,發行日語純文學雜誌《フォルモサ》(福爾摩沙),並擔任編輯。1935年小說〈父之顏〉參加《中央公論》獲得小說徵文選外佳作。1938年返臺,翻譯徐坤泉《可愛的仇人》為日文、擔任《風月報》日文版編輯。1940年加入「臺灣文藝家協會」,隔年與王井泉、中山侑等人成立啟文社,並創辦《臺灣文學》雜誌。1942年赴東京參加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1943年以〈夜猿〉短篇小說,獲「皇民奉公會」頒第一屆臺灣文學賞。戰後因「二二八事件」及隨之而來的「白色恐怖」,停筆近30年。直至1972年,才重拾文筆,寫作長篇小說《地に這うもの》﹝滾地郎﹞,並獲日本圖書出版協會推薦為優良圖書。

張文環的創作以小說為主,次為評論與隨筆。在〈夜猿〉中,對民俗與民間慣習、庶民的日常生活及感情等,有非常細微生動的描寫;〈閹雞〉則巧妙地將風土民俗融入小說當中,忠實描繪出日治時期的鄉村景象。1940年張文環的長篇小說〈山茶花〉於《臺灣新民報》連載,突破以往如〈父の要求〉等短篇小說的局限,營造出充滿國族寓意的鄉土世界而見重於文壇。創作以外,亦積極投入文藝活動,與呂泉生等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藉由戲劇傳達社會關懷。綜觀張文環的文學創作與活動,可見其作品中濃厚的鄉土意識與文字所含納的悲憫與批判,在一系列根植於人文關懷、鄉土意識的素樸淳厚的風俗畫筆下,溫暖地描繪了庶民階層的生活態度與道德理念。雖曾遭遇政治困厄而停筆,及至晚年,仍以跨時代知識分子的自覺創作,進行自我的反省與時代答辯。

  1. 地に這うもの:東京,現代文化社,1975年9月,32開,332頁
  2. 滾地郎/廖清秀譯:臺北,鴻儒堂出版社,1976年12月,40開,311頁
     臺北,鴻儒堂出版社,1991年11月,32開,317頁
  3. 張文環集╱張恆豪編: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年2 月,25 開,278 頁
  4. 日本統治期台文台人作家作品集第四卷──張文環/中島利郎編:東京,綠蔭書房,1999 年7 月,25 開,380 頁
  5. 論語與雞╱許俊雅策劃導讀,鍾肇政譯,劉伯樂繪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 年2 月,25 開,85 頁
  1. 張文環日本語作品及び草稿全編/陳萬益編: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年8 月,27.5×14 公分,資料光碟
  2. 張文環全集╱陳萬益編: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年3 月,25 開
    1. 張文環全集卷1.小說集──中、短篇(一):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年3 月,25 開,337 頁
    2. 張文環全集卷2.小說集──中、短篇(二):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年3 月,25 開,315 頁
    3. 張文環全集卷3.小說集──中、短篇(三):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年3 月,25 開,347 頁
    4. 張文環全集卷4.小說集──長篇(四):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年3 月,25 開,283 頁
    5. 張文環全集卷5.小說集──長篇(五):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年3 月,25 開,313 頁
    6. 張文環全集卷6.隨筆集(一):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年3 月,25 開,197 頁
    7. 張文環全集卷7.隨筆集(二):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年3 月,25 開,229 頁
    8. 張文環全集卷8.文獻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年3 月,25 開,153 頁
  1. 張文環先生追思錄(張良澤,張孝宗編):臺中,高長印書局,1978年7月,285頁
  2. 張文環全集‧文獻集(陳萬益):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153頁
  3. 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柳書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5月,634頁
  1. 張光明《張文環研究——人とその作品》
     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蜂矢宣朗教授指導,1993年6月,127頁
  2. 森相由美子《日据時代文学——張文環の〈山茶花〉作品論》
     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崇稜教授指導,1998年6月,117頁
  3.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
     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密察,林鶴宜教授指導,2002年1月,126頁
  4. 吳麗櫻《張文環小說中女性題材之研究》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賴芳伶教授指導,2004年7月,173頁
  5. 張文薫《植民地プロレタリア青年の文芸再生──張文環を中心とした「フオルモサ」世代の台湾文学》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中國語中國文學專攻,博士論文,2005年6月,115頁
  6.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游勝冠教授指導,2005年8月,184頁
  7. 鄭昱蘋《張文環的文學世界》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魏仲佑教授指導,2005年,158頁
  8. 蔣茉春《新劇《閹雞》之研究——1940年代與1990年代演出活動之比較》
     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何義麟教授指導,2006年12月,149頁
  9. 童怡霖《張文環小說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陳貞吟教授指導,2006年,227頁
  10. 吳明軍《張文環小說人物研究》
     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張清榮教授指導,2007年1月,266頁
  11. 鍾惠芬《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小說主題意涵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林秀蓉教授指導,2007年7月,183頁
  12. 蔡瑩慧《張文環の〈山茶花〉に見られゐ女性像──従順と抵抗のはざまに》
     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許均瑞教授指導,2008年6月,119頁
  13. 曾慧敏《張文環小說中的鄉土民俗書寫》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黃文車教授指導,2008年8月,196頁
  1. 張文環先生追思錄(張良澤,張孝宗編):臺中,高長印書局,1978年7月,285頁
  2. 張文環全集‧文獻集(陳萬益):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153頁
  3. 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柳書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5月,634頁
  1. 張光明《張文環研究——人とその作品》
     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蜂矢宣朗教授指導,1993年6月,127頁
  2. 森相由美子《日据時代文学——張文環の〈山茶花〉作品論》
     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崇稜教授指導,1998年6月,117頁
  3.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
     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密察,林鶴宜教授指導,2002年1月,126頁
  4. 吳麗櫻《張文環小說中女性題材之研究》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賴芳伶教授指導,2004年7月,173頁
  5. 張文薫《植民地プロレタリア青年の文芸再生──張文環を中心とした「フオルモサ」世代の台湾文学》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中國語中國文學專攻,博士論文,2005年6月,115頁
  6.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游勝冠教授指導,2005年8月,184頁
  7. 鄭昱蘋《張文環的文學世界》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魏仲佑教授指導,2005年,158頁
  8. 蔣茉春《新劇《閹雞》之研究——1940年代與1990年代演出活動之比較》
     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何義麟教授指導,2006年12月,149頁
  9. 童怡霖《張文環小說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陳貞吟教授指導,2006年,227頁
  10. 吳明軍《張文環小說人物研究》
     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張清榮教授指導,2007年1月,266頁
  11. 鍾惠芬《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小說主題意涵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林秀蓉教授指導,2007年7月,183頁
  12. 蔡瑩慧《張文環の〈山茶花〉に見られゐ女性像──従順と抵抗のはざまに》
     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許均瑞教授指導,2008年6月,119頁
  13. 曾慧敏《張文環小說中的鄉土民俗書寫》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黃文車教授指導,2008年8月,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