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 image cap

張我軍

張我軍 1902~1955

張我軍,男,本名張清榮,字一郎,筆名有迷生、憶、MS、野馬、以齋等,籍貫福建南靖,1902年(明治35年)10月7日生於臺灣臺北,1955年11月3日辭世,得年54歲。板橋公學校畢業後,曾任《臺灣民報》漢文編輯,1927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其間與洪炎秋等人共同創辦《少年臺灣》月刊。1942、1943年兩次赴日參加「大東亞文學者大會」。1946年返臺,曾任合作金庫業務部主任等職位,並主編《合作界》月刊。

張我軍創作文類有評論、詩、小說與翻譯。文學創作主要集中在1924至1928年。1925年出版詩集《亂都之戀》,是臺灣新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敘述張我軍與妻子羅心鄉之間苦戀與相思的心路歷程。張我軍早年創作的〈買彩票〉等多篇短篇小說,以1930年代的北京生活為創作題材,揭露社會制度的不公,對舊社會有諸多批判與反省。這些作品皆使用中國白話文創作,印證其「依傍中國的國語來改造臺灣的土語」主張,影響廖漢臣等小說家。張我軍自大學時代即開始翻譯日文名著,畢業後除發表翻譯文章外,亦在大學教授日本語言文字、編著日文研究書刊,在二戰前對中國學習日文、日語方面,貢獻良多。

張我軍於1924年先後發表〈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臺灣文學界〉等文章,引發1920年代新舊文學論爭,之後兩年間,他在《臺灣民報》上陸續發表多篇評論,一方面猛烈批判臺灣舊文學;另一方面積極引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經過始末、轉載中國作家的作品,並進一步提出「白話文學的建設,臺灣語言的改造」主張。臺灣新文學運動的起步時期,張我軍在思想理論或創作實踐方面皆有成就;他勇於破舊立新,為臺灣新文學打下重要的基礎,開拓了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視野,被譽為「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鋒」。

  1. 張我軍文集╱張光直編: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年8月,32開,178頁
  2. 張我軍詩文集╱張光直編: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9年9月,32開,340頁
  3. 張我軍選集╱張光正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85年11月,32開,226頁
  4. 張我軍全集╱張光正編:北京,臺海出版社,2000年8月,20 x 14cm,552頁

           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25開,524頁
           北京,臺海出版社,2012年9月,25 x 18 cm,497頁

  1. 張我軍評論集╱秦賢次編: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25開,277頁

1.亂都之戀:自印,1925年12月,32開,56頁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32開,80頁

  1.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張恆豪主編: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25開,284頁
  2. 海鳴集╱王昶雄編: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22x16公分,141頁
  1. 中國國語文作法(又名白話文作法):自印,1926年2月,25開,150頁
  2. 日文與日語:北平,人人書店,1935年12月,25開,44頁
  3. 國文自修講座:臺中,聯合出版社,1947年6月,32開,102頁
  1. 生活與文學╱有島武郎著;張我軍譯:上海,北新書店,1929年6月,32開,116頁
  2. 煩悶與自由╱丘淺次郎著;張我軍譯:上海,北新書店,1929年9月,32開,334頁
  3. 現代日本文學評論╱宮島新三郎著;張我軍譯: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7月,25開,217頁
  4. 現代世界文學大綱╱千葉龜雄等著;張我軍譯:上海,神州國光社,1930年12月,32開,284頁
  5. 人類學汎論╱西村真次著;張我軍譯;胡先驌校:上海,神州國光社,1931年3月,32開,332頁
  6. 文學論╱夏目漱石著;張我軍譯:上海,神州國光社,1931年11月,18.3×12公分,648頁
  7. 黎明╱武者小路實篤著;張我軍譯:上海,太平書局,1944年4月,32開,171頁
  8. 張我軍譯文集(上)‧社科卷╱楊紅英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1年1月,25開,309頁
  9. 張我軍譯文集(下)‧文學卷╱楊紅英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1年1月,25開,401頁
  1. 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彭小妍主編):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5月,194頁
  2. 近觀張我軍(張光正編):北京,臺海出版社,2002年2月,558頁
  3. 張我軍評傳(田建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294頁
  4. 日治時期外來思潮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鄧慧恩):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12月,327頁
  1. 蘇世昌《追尋與回歸: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賴芳伶教授指導,1998年6月,188頁
  2. 鄧慧恩《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萬益教授指導,2006年6月,245頁
  3. 蔡佩臻《張我軍文學及翻譯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趙天儀教授指導,2008年1月,143頁
  4. 王申《淪陷時期旅平臺籍文化人的文化活動與身分表述——以張深切、張我軍、洪炎秋、鍾理和為考察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陳平原教授指導,2010年12月,123頁
  1. 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彭小妍主編):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5月,194頁
  2. 近觀張我軍(張光正編):北京,臺海出版社,2002年2月,558頁
  3. 張我軍評傳(田建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294頁
  4. 日治時期外來思潮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鄧慧恩):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12月,327頁
  1. 蘇世昌《追尋與回歸: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賴芳伶教授指導,1998年6月,188頁
  2. 鄧慧恩《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萬益教授指導,2006年6月,245頁
  3. 蔡佩臻《張我軍文學及翻譯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趙天儀教授指導,2008年1月,143頁
  4. 王申《淪陷時期旅平臺籍文化人的文化活動與身分表述——以張深切、張我軍、洪炎秋、鍾理和為考察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陳平原教授指導,2010年12月,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