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渝 1944~2014

李渝,女,筆名李元澤、黃俞、廖臣美,籍貫安徽,1944年1月23日生於四川重慶,2014年5月5日辭世,享年70歲。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系碩、博士。曾任紐約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臺灣大學白先勇講座教授。

李渝的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文學、藝術評論。1960年代創作小說〈水靈〉、〈夏日 滿街的木棉花〉,以詩化語言傾吐文藝青年的悠悠心事,可見現代主義與存在主義的影響。1983年短篇小說〈江行初雪〉,借鏡中國繪畫的卷軸形式安排小說布局,以凝練文詞造境,叩問人性與歷史實相。1990年代著有《溫州街的故事》、《應答的鄉岸》兩冊短篇小說集,前者描繪溫州街里巷人事,沖淡自抑的文字中隱含對歷史創傷的初探;後者涵括大學少作及紐約生活,其中〈無岸之河〉提出「多重渡引」觀點,確立往後創作路線。此後創作逐步摒棄傳統敘事的起承轉合,以精細文字描繪日常景致、異地傳說乃至歷史暗角,將個人苦難昇華,導入抒情詩境。2010年前後,〈待鶴〉、〈建築師阿比〉等作,內容接壤當代生活與傳說、異境歷驗,201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九重葛與美少年》。評論方面,著有《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後有引介各國藝術的《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行動中的藝術家》,《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則由1990年代的報刊評論改寫而成,觀照《紅樓夢》的書寫細節與小說技法,彰顯作者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

李渝創作從早年存在主義虛惘心事,逐步觸及臺灣與中國的近、當代歷史創痕,李渝將集體苦難融攝於個人生命,在創作中不懈地探尋超脫之境,形成獨具一格的美學觀點與倫理思辨,誠如王德威所言,「歷史就是她所謂的無岸之河,書寫故事無非就是渡引的方式」。

  1. 郭松棻文集──保釣卷/郭松棻著;李渝、簡義明主編:新北,印刻文學,2015年11月,17X23公分,403頁
  2. 郭松棻文集──哲學卷/郭松棻著;李渝、簡義明主編:新北,印刻文學,2015年11月,17X23公分,236頁 
  1. 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78年2月,25開,112頁
  2. 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李渝美術評論文集: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10月,18開,209頁
  3. 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9月,17X24公分,157頁
  4. 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新北,印刻文學,2011年4月,18開,309頁
  1. 溫州街的故事──一集:臺北,洪範書店,1991年9月,32開,233頁
  2. 應答的鄉岸──小說二集:臺北,洪範書店,1999年4月,25開,206頁
  3. 金絲猿的故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公司,2000年10月,25開,186頁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公司,2012年8月,25開,206頁       
  4. 夏日踟躇: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5月,25開,309頁,
  5. 賢明時代: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7月,25開,209頁
  6. 九重葛與美少年:新北,印刻文學,2013年6月,25開,278頁
  1. 現代畫是什麼?/Alfred H. Barr, Jr.著: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1年3月,25開,83頁
  2. 中國繪畫史/高居翰著: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4年10月,16開,179頁
  1. 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梅家玲、鍾秩維、楊富閔主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11月, 18開,5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