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瀛濤 1916-1971

吳瀛濤,男,筆名榮東、大山榮東、踏影、踏影生、大江山(おらえやま)、大江山生、大江山瀛濤、瀛濤生(えいとう生)、大濤,籍貫臺灣臺北,1916年(大正5年)7月18日生,1971年10月6日辭世,得年56歲。臺北州立臺北商業學校(今臺北商業大學)畢業,臺灣商工學校(今開南商工)北京語高等講習班第五期結業。1946年任職於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後,至1971年8月退休。1936年「臺灣文藝聯盟」在臺北設立支部,為發起人之一;1964年與陳千武等詩友創辦《笠》詩刊。

 

吳瀛濤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兼及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與民俗著述。戰前以日文書寫的短篇小說與詩作,多圍繞在生長環境,戰後吳瀛濤認為原子是當時科學文明最高象徵,提倡將原子概念與詩的結合,主張最高科學精神、純粹性自由性的「原子詩」,才謂新時代的詩,《瀛濤詩集》為此實驗性代表作品;另一方面,生活在戰後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近代化都市之感觸亦為其筆下撰寫題材,如〈都市四章〉、〈臺北組曲五章〉、〈我是這裡的陌生人〉。有感置身於繁華都市的陌生寂寞,1960年代常至北海岸觀海,發表多篇以海為主題的詩作與散文,內容涵蓋對海的感想、漁村生活乃至藉由海探討宇宙萬物,後集結成散文集《海》。後期主張現代詩「一面是『詩的真實性』,他面是『哲學的真實性』」,創作形式轉向以探究生命哲理、生存、死亡相關議題,常被以「孤獨的瞑想者」形容之。此外,吳瀛濤善用中、日文能力,翻譯世界童謠並發表於《小學生雜誌》、《葡萄園》等刊物;在史料編纂方面,長年對民俗的採集之成果展現於《臺灣民俗》與《臺灣諺語》二書,王詩琅更讚《臺灣民俗》為「民俗的集大成」。

  1. 生活詩集:臺北,臺灣英文出版社,1953年9月,32開,112頁
  2. 瀛濤詩集:臺北,展望詩社,1958年6月,32開,65頁
  3. 瞑想詩集:臺北,笠詩刊社,1965年10月,12×17.5公分,91頁
  4. 吳瀛濤詩集:臺北,笠詩刊社,1970年1月,32開,213頁
  5. 吳瀛濤集(趙天儀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9年7月,25開,148頁
  6. 吳瀛濤詩全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0年12月,25開,2冊
  1. 海:臺北,英文出版社,1963年12月,32開,101頁;
    臺北,臺灣英文出版社,2013年5月,25開,189頁
  1. 綠野仙踪:臺北,新民教育社,1971年1月,16×18.7公分,100頁
  2. 名犬萊西:臺北,新民教育社,1971年1月,16×18.7公分,98頁
  1. 臺灣民俗:臺北,進學書局,1969年12月,25開,565頁;
    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7年9月,25開,565頁
  2. 臺灣諺語:臺北,英文出版社,1975年2月,14.5×20公分,747頁
  1. 張愛敏〈跨越語言一帶詩人的局限與開展——以吳瀛濤為討論對象〉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芳明教授指導,2009年7月,158頁
  1. 張愛敏〈跨越語言一帶詩人的局限與開展——以吳瀛濤為討論對象〉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芳明教授指導,2009年7月,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