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 image cap

於梨華

於梨華 1931~2020

於梨華,女,筆名方莉夏、鴻鳴,籍貫浙江鎮海,1931 年11 月28 日生於上海,1947 年遷臺,2020年4月30日辭世,享年90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聞學碩士。曾獲嘉新文藝獎等獎項與榮譽。於梨華的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

大學期間就曾以「方莉夏」、「鴻鳴」等筆名投稿,作品散見於《純文學》等刊物。於梨華堅持以「誠實」為寫作原則,其創作題材廣泛,筆調精練流暢。筆下建構的人物或以形態描摹、對話襯托,著重各角色的心理書寫,突顯角色的立體與真實性。小說創作大致可分三階段:第一階段以旅美學生為主題,描寫留學生的寂寞和鄉愁、去留與掙扎。如《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甫推出即造成風潮,亦獲嘉新文藝獎的肯定。《傅家的兒女們》多面向呈現留學生於美國生活景況,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鼻祖」;第二階段受1970 年代美國女性運動啟發,漸趨向女性書寫,深入探討女性的內心世界,細膩、深刻而發人省思,如:《一個天使的沉淪》等,積極以健筆為女性所遭遇不平等地位發聲;第三階段則是近年來,創作層面擴及更廣大的年齡層,關懷老人生活所面臨的困境《彼岸》等為此類作品。除小說創作,2000 年起,於梨華將平日撰寫的散文集結成書,陸續出版《飄零何處歸》等作品,以誠摯感人之筆,憶往、記遊,委婉無盡,其中諸篇,真實吐露自己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的心路歷程。1987 年,她與聶華苓等人共同發起成立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促進海外文學交流與發展。

於梨華文如其人,真誠不造作,情感細膩豐富,人生經歷饒富戲劇性,成為最佳的創作素材。其筆觸時而敘述、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揉合中西兩文學殊異之處,不僅保留東方文學的細緻、內斂,亦有西方文學的句法、創作觀,造就中西合璧的特色,展現獨特的文學丰采。

  1. 別西冷莊園: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12×19公分,228頁美國,瀛舟出版社,2000年9月,25開,251頁
  2. 飄零何處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7月,15×23公分,268頁
  1. 夢回青河:臺北,皇冠出版社,1963年,32開,359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4月,32開,376頁
  2. 歸: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9月,40開,212頁
    臺北,大林出版社,1969年11月,40開,210頁
    臺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10月,32開,220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192頁
  3. 也是秋天:臺北,文星書店,1964年6月,40開,210頁
    臺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10月,32開,226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79年,32開,209頁
  4. 變:臺北,文星書店,1965年11月,40開,235頁
    臺北,大林出版社,1969年6月,40開,235頁
    臺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10月,32開,268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221頁
  5. 雪地上的星星:臺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5月,32開,283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262頁
  6.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臺北,皇冠出版社,1967年12月,32開,405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4月,32開,313頁
    首爾,ZMANZ出版社,2013年12月,32開,517頁
    臺北,停雲出版社,2015年6月,25開,416頁
  7. 白駒集: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3月,40開,178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164頁
  8. 燄:臺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9月,32開,516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541頁
  9. 會場現形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7月,32開,200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186頁
  10. 考驗:臺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11月,32開,400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414頁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3月,32開,364頁
  11. 傅家的兒女們: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78年3月,32開,524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月,32開,524頁
  12. 三人行: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155頁
  13. 尋:香港,三聯書店,1986年5月,25開,239頁
    廣州、香港,花城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7年2月,32開,318頁
  14. 相見歡: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3年1月,32開,290頁
  15. 一個天使的沉淪: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11月,25開,315頁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6月,32開,287頁
    臺北,停雲出版社,2015年11月,25開,434頁
  16. 屏風後的女人: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3月,25開,248頁
  17.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美國,瀛舟出版社,2002年11月,25開,387頁
    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3年4月,25開,323頁
  18. 秋山又幾重: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4月,14×20.5公分,250頁
    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10年1月,25開,367頁
  19. 彼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4月,15×23.5公分,300頁
  20. 黃昏,廊裡的女人:臺北,停雲出版社,2015年11月,25開,230頁
  1. 美國的來信——寫給祖國的青年朋友們: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9年6月,40開,156頁
  1. 誰在西雙版納: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174頁
  2. 新中國的女性及其他: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6年10月,32開,194頁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年,32開,194頁
  3. 於梨華作品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88、1989、1991年,新25開
    1. 夢回青河:臺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11月,新25開,369頁
    2. 傅家的兒女們:臺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11月,新25開,532頁
    3. 柳家莊上:臺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12月,新25開,172頁
    4. 尋: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1月,新25開,335頁
    5. 歸: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1月,新25開,270頁
    6. 會場現形記: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2月,新25開,249頁
    7. 也是秋天: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2月,新25開,259頁
    8. 相見歡: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3月,新25開,289頁
    9. 雪地上的星星: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3月,新25開,284頁
    10.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3月,新25開,361頁
    11. 記得當年來水城: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4月,新25開,205頁
    12. 三人行: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5月,新25開,202頁
    13. 燄: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5月,新25開,515頁
    14. 變: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6月,新25開,246頁
    15. 誰在西雙版納: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8月,新25開,202頁
    16. 考驗:臺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4月,新25開,420頁
  1. 人在旅途:於梨華自傳(於梨華著;哈迎飛,呂若涵編):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347頁
  1. 周淑瑾〈於梨華文學作品與海外華人的再社會化〉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林怡,汪毅夫,牛康教授指導,2002年,56頁
  2. 林翠真〈臺灣文學中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邱貴芬教授指導,2002年7月,118頁
  3. 徐 迎〈於梨華小說的「自我書寫」〉
    蘇州大學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曹惠民教授指導,2005年,46頁
  4. 韓文霞〈論於梨華作品中「根」的意識〉
    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董小玉教授指導,2006年,42頁
  5. 孫 敏〈異質文化語境下的身分書寫──美籍華裔女作家於梨華、湯亭亭、嚴歌苓及其文本研究〉
    延邊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馬金科教授指導,2007年5月,41頁
  6. 楊芝峰〈於梨華留學生文學創作心態與主題的嬗變〉
    南昌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張俏靜教授指導,2007年5月,43頁
  7. 周世欣〈遊子心‧懷鄉情──於梨華小說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美秀,馬森教授指導,2007年6月,122頁
  8. 吳孟琳〈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呂正惠教授指導,2008年1月,113頁
  9. 胡春暉〈邊緣化「失根」的焦慮與邊緣處「植根」的洞觀──於梨華、嚴歌苓小說比較論〉
    湖南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吳培顯教授指導,2008年1月,79頁
  10. 李秋麗〈尋求者的精神祕史──臺灣留學生小說人物論〉
    蘇州大學,碩士論文,曹惠民教授指導,2008年1月,61頁
  11. 張治慧〈於梨華小說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羅賢淑教授指導,2008年6月,157頁
  12. 趙敏玉〈孤獨的飄零──論於梨華小說中華人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
    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所,碩士論文,李志教授指導,2009年4月,39頁
  13. 李 倩〈失根‧尋根‧生根──於梨華留學生小說主題論〉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張文東教授指導,2009年5月,31頁
  14. 尹雪智〈文化身份疊合下的自我認同──於梨華小說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李自芬教授指導,2009年11月,71頁
  15. 郭秋菊〈同是天涯淪落人──於梨華、白先勇留學生小說創作比較論〉
    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田銳生教授指導,2010年5月,47頁
  16. 劉秋蘭〈於梨華小說創作道路與主題嬗變之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呂正惠,蘇敏逸教授指導,2010年6月
  17. 吳喬欣〈成長‧離散‧性別──於梨華小說主題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余昭玟教授指導,2010年8月,137頁
  18. 張海豔〈論20世紀中後期臺灣留美作家群創作中的美國形象──以於梨華、白先勇、聶華苓的創作為例〉
    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何聖倫教授指導,2011年4月,42頁
  19. 劉若舟〈論於梨華小說中的身份意識〉
    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陳懷琦教授指導,2012年6月,37頁
  20. 吳怡華〈於梨華短、中篇小說美學研究〉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江惜美教授指導,2012年,203頁
  21. 李曉鷗〈論於梨華的留學生小說創作〉
    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雷銳教授指導,2014年6月,58頁
  1. 奚志英,〈論於梨華與嚴歌苓小說中的中國敘事〉,《產業與科技論壇》第13卷第19期,2014年10月1日,202─203頁
  2. 曲樹坤,〈論於梨華筆下留學生的──「尋根」與「歸根」〉,《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第10期,2014年10月,100─101頁
  3. 劉 俊,〈北美華文文學中的兩大作家群比較研究﹝於梨華部分﹞〉,《複合互滲的世界華文文學──劉 俊選集》,2014年11月,293─294頁
  4. 楊振寧,〈推薦序〉,《又見棕櫚,又見棕櫚》,2015年6月,27頁
  5. 隱 地,〈六○年代,於梨華刮起的狂風,和她的六個短篇──序《雪地上的星星》〉,《回到九○年代──九○年代的旅遊熱》,2017年9月,219─238頁
  1. 人在旅途:於梨華自傳(於梨華著;哈迎飛,呂若涵編):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347頁
  1. 周淑瑾〈於梨華文學作品與海外華人的再社會化〉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林怡,汪毅夫,牛康教授指導,2002年,56頁
  2. 林翠真〈臺灣文學中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邱貴芬教授指導,2002年7月,118頁
  3. 徐 迎〈於梨華小說的「自我書寫」〉
    蘇州大學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曹惠民教授指導,2005年,46頁
  4. 韓文霞〈論於梨華作品中「根」的意識〉
    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董小玉教授指導,2006年,42頁
  5. 孫 敏〈異質文化語境下的身分書寫──美籍華裔女作家於梨華、湯亭亭、嚴歌苓及其文本研究〉
    延邊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馬金科教授指導,2007年5月,41頁
  6. 楊芝峰〈於梨華留學生文學創作心態與主題的嬗變〉
    南昌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張俏靜教授指導,2007年5月,43頁
  7. 周世欣〈遊子心‧懷鄉情──於梨華小說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美秀,馬森教授指導,2007年6月,122頁
  8. 吳孟琳〈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呂正惠教授指導,2008年1月,113頁
  9. 胡春暉〈邊緣化「失根」的焦慮與邊緣處「植根」的洞觀──於梨華、嚴歌苓小說比較論〉
    湖南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吳培顯教授指導,2008年1月,79頁
  10. 李秋麗〈尋求者的精神祕史──臺灣留學生小說人物論〉
    蘇州大學,碩士論文,曹惠民教授指導,2008年1月,61頁
  11. 張治慧〈於梨華小說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羅賢淑教授指導,2008年6月,157頁
  12. 趙敏玉〈孤獨的飄零──論於梨華小說中華人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
    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所,碩士論文,李志教授指導,2009年4月,39頁
  13. 李 倩〈失根‧尋根‧生根──於梨華留學生小說主題論〉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張文東教授指導,2009年5月,31頁
  14. 尹雪智〈文化身份疊合下的自我認同──於梨華小說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李自芬教授指導,2009年11月,71頁
  15. 郭秋菊〈同是天涯淪落人──於梨華、白先勇留學生小說創作比較論〉
    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田銳生教授指導,2010年5月,47頁
  16. 劉秋蘭〈於梨華小說創作道路與主題嬗變之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呂正惠,蘇敏逸教授指導,2010年6月
  17. 吳喬欣〈成長‧離散‧性別──於梨華小說主題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余昭玟教授指導,2010年8月,137頁
  18. 張海豔〈論20世紀中後期臺灣留美作家群創作中的美國形象──以於梨華、白先勇、聶華苓的創作為例〉
    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何聖倫教授指導,2011年4月,42頁
  19. 劉若舟〈論於梨華小說中的身份意識〉
    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陳懷琦教授指導,2012年6月,37頁
  20. 吳怡華〈於梨華短、中篇小說美學研究〉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江惜美教授指導,2012年,203頁
  21. 李曉鷗〈論於梨華的留學生小說創作〉
    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雷銳教授指導,2014年6月,58頁
  1. 奚志英,〈論於梨華與嚴歌苓小說中的中國敘事〉,《產業與科技論壇》第13卷第19期,2014年10月1日,202─203頁
  2. 曲樹坤,〈論於梨華筆下留學生的──「尋根」與「歸根」〉,《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第10期,2014年10月,100─101頁
  3. 劉 俊,〈北美華文文學中的兩大作家群比較研究﹝於梨華部分﹞〉,《複合互滲的世界華文文學──劉 俊選集》,2014年11月,293─294頁
  4. 楊振寧,〈推薦序〉,《又見棕櫚,又見棕櫚》,2015年6月,27頁
  5. 隱 地,〈六○年代,於梨華刮起的狂風,和她的六個短篇──序《雪地上的星星》〉,《回到九○年代──九○年代的旅遊熱》,2017年9月,219─2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