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新消息
|
重要公告
藝文快訊
人才招募
||
|
認識我們
|
關於基金會
關於文訊
文訊介紹
文訊大事紀
學者專家眼中的文訊
關於藝文資料中心
支持我們
推廣方案
支持QA
捐款芳名錄
||
|
文訊雜誌社
|
本期焦點
專題
特輯
創作
人物春秋
談文論藝
書的世界
教學素材
作家動態
商店
文學創作
論文
研究作品
繪本
作家資料彙編
紀念特刊
歷年雜誌
文訊知識庫
||
|
文藝資料中心
|
中心資源
館藏現況
館藏查詢
新書上架
名家檔案
手稿典藏
照片資料庫
申請專區
遠距服務
掃描服務
捐書辦法
導覽申請
文學資源
文學好庫
友善連結
呼叫小林文學互動體驗
現當代文學教學素材資源
||
|
藝文活動
|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
|
會員專區
|
會員登入/註冊
會員資料
購買紀錄
報名紀錄
會員卡別
常見問題
會員常見問題
購物須知
||
|
購物車
|
立即結帳
|
首頁
>
文訊雜誌社
>
本期焦點
本期焦點選單
本期焦點
專題
特輯
創作
人物春秋
談文論藝
書的世界
教學素材
本期焦點
2022-06-09
粼粼水光別眼看──《當代臺灣詩選》序
詩從來都是多變的,如粼粼水光自大河的上游乘波泛泛而來,每段時光總有不同面貌,既映襯天色日月,又視季節氣候雨量而變,一向不會有固定景致。站在兩岸觀景記錄的人站得久了,說法自是不一。
詳細內容
2022-06-09
她的跨界人生:紀念胡台麗老師
和許多人的反應一樣,我在5月7日深夜初獲知胡台麗老師逝世的消息時,感到一種夾雜著難以置信的哀傷。一方面是因為她那種幾乎無所不在的跨界人生(人類學家/紀錄片導演/作家/影展策展人/大學教授),即使在退休後,仍然積極穿梭活躍於各種儀式現場、文化展演場合與社群媒體中,神采奕奕地散發著其獨有的胡氏氣質/氣場,讓我們一直覺得她像尹雪艷一樣永遠不老。另一方面,則是作為我父親李亦園先生的老學生,長期的家庭互動,成年後頻繁的合作關係,最後再一起送走父親最後一程。
詳細內容
2022-06-08
她們的錯置人生──序楊明《一個人在島上》
於小說集《一個人在島上》多數的主角而言,她們(是的,女性)鮮少有對自然的嚮往(大自然都在電視裡),城市才是她們的原鄉。她們原居或新移,順著現實的制約在城市裡辛苦謀職維生,三餐簡樸,逛街多購物少,房子是心中長久的疼痛,狹小的空間逼使她們依賴虛擬真實待考的網路世界,也不無反諷的增強了她們的想像力。
詳細內容
2022-06-07
這樣讀書,是一種享受──自序《挑剔的哲學─徐望雲讀書筆記》
跟很多很多人一樣,我也不是天生愛讀書。求學時期,每本攤在眼前的(教科)書,我必須牢記書的內容,還得去背誦它,就為了考試拿高分⋯⋯誰這樣讀書還會感到快樂的,我只能說:「奇葩!」 即使出了社會,接觸書本的機會仍然很多,而我面對這些書本的方式,一樣沒有(也沒想到要)改變求學時的讀書習慣—全盤吸收,不去懷疑。 這種讀書的態度,持續很久。
詳細內容
2022-06-07
請多關心你我身邊的迷途之光:曹馭博談詩集《夜的大赦》
大學才開始寫詩的曹馭博,2017年即以最年輕新詩首獎得主之姿獲得林榮三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詩集《我害怕屋瓦》更是一鳴驚人,不僅獲頒「台灣文學金典獎」蓓蕾獎,也藉此成為《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中唯一低於30歲的入選作家。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