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與詩意棲居於家中——評介何亭慧詩集《在家》

2021-08-01
作家
須文蔚
關鍵字
活動攝影

何亭慧是早慧的詩人,2005年出版詩集《形狀與音樂的抽屜》,三年後再接再厲推出《卡布納之灰》,其間獲獎無數,林榮三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葉紅女性詩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長達近十三年,她「隱居」書寫,當再次出手,新詩集《在家》哲思飽滿,展現出她詩意棲居於家中的愛情、親情、母職、書寫、信仰與種植的思索,文字看似清淺,用典都很深刻,從她的餐桌上蔓生出一本動人的詩集。

在這個家庭關係緊張的時代,動輒我們會看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撕心裂肺,或是孩子對父母高喊別再「情緒勒索」,在少子化的浪潮下,「家」中的人口數目銳減,家庭給家人生命依存的溫暖似乎越來越受質疑,現代人走向更孤寂與貧乏的生命歷程。海德格很早就提醒我們,一旦人們和古代的棲居藝術  斷裂,就會了無生趣且斷無詩意。何亭慧以整本詩集打造了一座建築,賦予綿密的愛意,孕育新生命,萌發生機的美好時刻,她以聖歌般的調子紀錄下,如同她在後記所說:「詩也是生活的手工藝,經過無數栽植、剪除、搬動、配搭、縫補、黏合,如果能創造輕微的共振,陪伴一個人穿睡衣喝咖啡的時光,我會說,那是神蹟。」可見她信奉詩意可以棲居於陋室,也讓她信奉的造物主看顧書寫的靈光。

《在家》卷首詩〈愛情〉點明,以愛搭建的家是神的旨意,當詩人還徬徨如無所棲止的浮塵時,空中響起溫煦的承諾:

 

「整個宇宙卻是

 為你

 而造的」

祂回答。

 

可見這個以家為名的建物,不是建築師繪圖營造的公寓而已,更是上蒼將詩人鑲嵌於海德格嚮往的天、地、神、人四重性(the fourfold)共存的居所中。

《在家》最生動與溫馨的是母職書寫,呼應了當代文學的新興風潮。母職書寫是一九八○年代以降,隨著女性作家崛起,女性意識成熟,漸漸形成一個書寫主題,張曉風寫給女兒系列散文展現童心哲思;朱天心《學飛的盟盟》從養育孩子省思自我、放眼社會與世局變化;李黎《晴天筆記》驟然喪失愛子之後掙扎、療傷與回憶的領悟;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省思個人與母職衝突的當下,更透露中西教養文化的差異。何亭慧以詩寫生產與哺乳的疼痛與甜蜜,既有驚心的場面,也有〈產房手記〉表彰了身為母親的驕傲與震動:「赤裸的孩子啊/我苦難與喜樂的勳章/正如當年亞當/睜開疑惑而惺忪的雙眼/不明白宇宙/因最大的神蹟而震驚」。而〈夜遊〉細寫產後漲乳的身體感受,在夜晚時因為「我的兩乳腫脹滾燙」,醒後「汩汩的奶水從夢的邊緣擠出/等你醒了熱著喝/剩下的冰凍」,把母親疼惜孩子,讓熟眠的嬰孩繼續睡,緩解胸口的漲與痛,望著黎明到來,這一場夜遊與失眠「像從前寫詩時那樣」,寫出了創生神話般的神祕與美好。

何亭慧新婚到育兒期間,搬過幾次家,在餐桌上寫詩成為一種日常,在「廚房.書房」一個系列的詩作充滿思想,也呈現作者閱讀西洋經典文學的心得,〈自己的廚房Ⅰ〉向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致敬,雖然吳爾芙再三叮嚀女作家必須有自己的書房,但何亭慧只能在廚房裡伴著咖啡機,等待丈夫睡後:「我在餐桌上寫詩/(詩的發展永遠鮮嫩)」。而〈自己的廚房Ⅱ〉轉化珍.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寫作的窘境,因為沒有自己的書房,堅持起居室的門軸不能上油,只要嘎嘎作響,她就能警覺有人進出,何亭慧覺得自己也一樣沒有書房,但十足幸福,剛上小學的孩子寫造句作業時都描述:「有空──媽媽有空的時候就會寫ㄕ。」如此貼心與令人會心一笑的句子,可以看見何亭慧隨遇而安,化廚房為書房,不停歇書寫。

在何亭慧表露詩意棲居的客廳與後院中,她描繪了桑椹、楊桃樹、檸檬桉、棕櫚、孔雀豆、鴨腱藤、木魚果、蛺蝶豆與紅鳳豆,或在院子裡長成,或在室內盆栽中舒展,她不像楊牧取法中國抒情傳統寫妻子盈盈的種植,而是從聖經中摘下句子,和孩子一起歡快地植栽,也默默在果實成熟與落地間感受造物的恩寵,或感嘆鄰居以防颱為名砍伐樹木,特別是〈檸檬桉──致施洗約翰〉一詩,把瘦而高的樹比喻成孔雀,形象上貼切,她哀嘆:

 

冬日午後,一株檸檬桉

倒在他的香氣裡

葉子如劍挺拔

斂起羽毛的孔雀

仍是一隻孔雀

 

而究其實際抒情的意涵,兼有向《聖經》在曠野中宣教,為人們施洗,遭到希律.安提帕斯殺害的施洗者約翰致敬的深意。這一系列的植物書寫,相當有特色,詩人在植物的生長與枯萎間,並不是以隱士逃離都市塵囂的方式遠遠欣賞,而是在現實的土地中扎根,伴隨著使徒承受人間苦楚的譬喻,正因為把現實的光景折射出哲學或宗教的思考,而帶來化解人間的苦厄與醜陋的昇華作用。

在這本家居書寫中,也隱藏著對逝去友人的想念,〈不忍想念的海──給 L. C.〉,作者並未敘明,猜測應當是獻給廖律清的悼亡詩,律清熱愛海洋,才華出眾,詩人與律清曾在花蓮相濡以沫,共享著文學夢,也一起聆聽著太平洋的潮聲書寫劇本,毫不保留傾訴彼此的夢想,這首交織著青春回憶與死亡哀傷詩作,雖說逸出了全書的主旨,全詩情感節制,在看似平淡的簡訊與對話中,層層疊加傷痛,場景切換在學生時代租來的公寓,以及朋友從此封閉上的、小小的、可以看海的公寓,讀來特別讓人感到不忍與不捨。

簡媜在2010年《紅嬰仔》(經典版)書中序文提及:「一個嬰兒,改變的何止是一個女人的身材,更是那從未經驗的一種咬牙切齒觀看社會──恨鐵不成鋼的視角。名義上,我多了一個孩子,實質上,我也多了一個自我。」何亭慧確實在《在家》中,寫出了一個現代女性成為家庭主婦與育兒後,體會出「全世界最苦的不是恨而是/愛」(〈追劇〉),也將現實生活、閱讀哲思、種植園藝乃至宗教信仰都一一安頓在詩句中,走出了她自己特殊的身影。我覺得《在家》並不家常,而是一本有待細細品味的傑作,呼喚著我們走向回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