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壽來著
出版社:臺北/財團法人寄暢園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
作者:粘忘凡著;孫心瑜繪
出版社: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作者:彼得‧漢德克著 ; 姬健梅譯
出版社:臺北/木馬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白先勇著
出版社: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作者:莫言著
出版社: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香港的文化藝術活動的發展走向如何,出路在何方?經過社會運動和疫情,文學出版甚至展覽和演出,都需要轉型。
我有時會發夢,夢見那些遺失的家當都沉到了維多利亞港水底,靜靜地躺著,等待板塊移動,滄海桑田,在若干年後回到我的後人手邊,而他們當然認不出,事實上對他們也沒有價值,就當垃圾,再次扔掉。
文學本來就是找路的,面對壓迫,找更闊的路、別的路徑,或單純是,照明、喘息的空間。我們很容易在無力下自嘲:未來都不知道有沒有香港,還講香港?不但要講,還要用文學講,未來沒有,那就讓現在更有。
1997年6月30日下了一場延綿的雨,時間波紋一樣,暗黑而帶有銀閃閃的光芒。那雨沒有始沒有終,我心裡沒有憂傷。
1984年,有「五小」之稱的文學出版社:純文學、大地、爾雅、洪範、九歌,開始每個月固定聚會,談論出版人、編輯事,如此聚餐持續了11年。2020年初夏,《文訊》決定邀集各文學出版社創辦人,復刻當年早餐會,聊聊文學出版二三事。
2016年,揚名國際的攝影家阮義忠創立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共有三千多名參賽者踴躍投稿,2018年第二屆比賽,亦有千餘參賽作品,今年囿於新冠肺炎暫緩徵獎,然而,攝影家孜孜矻矻不曾須臾停下腳步。
筱涵是徐徐地筱涵。見到她的時候總是徐徐地,不緊不慢,但她的從容沒有拖泥帶水慵懶之態,又全無冷淡疏離之感。
- 閱讀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