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不凡不俗的一生:「蔡文甫先生線上追思座談會」側記

2021-08-12
作家
曾淑梅
關鍵字
活動攝影

★前言

九歌出版社的創辦人蔡文甫先生於2020年7月15日逝世,2021年7月11日由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瑞騰與九歌文教基金會共同策畫線上追思會來感念蔡先生的一生,由趙慶華談蔡先生的文學、汪淑珍談出版事業、楊宗翰談編輯,並邀請蕭蕭、向陽和陳素芳談蔡先生其人其事。

★蔡澤玉:不管父親在哪,他的精神永久長在!

蔡先生的女兒蔡澤玉十分感動好友與前輩願意在假日出席,她談起出版業因疫情遭受嚴重的衝擊,特別是近幾個月書店都無人上門,也笑說若父親還在肯定會著急問:「怎麼辦還不能上班?」

蔡澤玉眼中的父親,是出版界不斷奮鬥的開拓者,即便蔡先生已離世,可是蔡澤玉認為父親仍在身邊支持她、支持出版這條道路,她說:「不管父親在哪裡,不管現在面臨多嚴峻的事情,父親的精神與身影將會永久長在大家心裡。」

★趙慶華:用小說寫人生的橫切面

蔡先生幾乎一生都在替別人出書,而他所寫的小說卻較少人閱讀。1951年蔡先生在《中華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希望〉,開啟他日後持續寫作的動機。1966年4月發表〈豬狗同盟〉一文,深陷白恐風波,雖事件平安度過,但也影響其小說創作內容和方向,對此趙慶華認為造成蔡先生小說寫的都是「圍城裡的世界」,主要描述婚姻、愛情、家庭倫理與道德等日常普通人會面臨的掙扎與矛盾。蔡先生於1950年隻身來台,親歷顛躓流離的生活,使其創作具有對小人物深刻的理解。除此,蔡先生曾兼任《中華日報》汐止特派記者,間接地影響不少作品以新聞報導的模式書寫。趙慶華認為:「從傳統步入到現代的社會轉型當中,人的處境改變是蔡先生在作品中想要呈現、想要告訴讀者的。」

★汪淑珍:蔡文甫先生的出版事功

1978年蔡先生創立九歌出版社,在經營上保有文學出版社的本質,竭盡心力傳承優秀的作品,同時與時俱進,依不同讀者需求出版各類書籍。蔡先生願意站在出版人的角度出版好書,即便是做吃力不討好之事,故在榮獲第29屆金鼎獎特別獎(2005)頒獎致詞時,提及他做的都是沒有人願意做之事,應獲「特別糊塗獎」、「特別傻瓜獎」。汪淑珍歸納「九歌」從2004年開始規畫一系列書籍,有「以文類而編」、「依作家而成」、「九歌叢刊」、「九歌少兒書房」及為文壇史料進行整理的年度選文、《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一)(二)集、《尤利西斯》與《神曲》全譯本等一系列書籍,處理起來相當花費功夫,可是蔡先生不畏懼版權討論之繁瑣、作家與原出版社討論之困難,一心為讀者出好書的精神相當令人佩服。

★楊宗翰像他這樣一個副刊編輯──蔡文甫與《中華日報》

1946年,中國國民黨在台南創辦《中華日報》,蔡先生於1971年任副刊主編,他擔任主編一職前並無相關編副刊的經驗,在稿費少、成本高,加上地方性限制等情況,蔡先生卻持續編了21個年頭,栽培無數作家,帶領《中華日報》成為不可忽視的文藝園地,在個人的華副主編歷程也立下不少輝煌事功,實在不易。論及蔡先生的編輯心法,楊宗翰認為是:「平易、平實與平衡,見其編法,如見其人」唯一遺憾的是,蔡先生生前並未留下談論自己相關編輯的資料或專書,甚為可惜。

★蕭蕭:蔡文甫健步而行的啟發

回憶起蔡先生,蕭蕭認為「九歌」可說是撐起台灣半個文壇,蔡先生不凡的眼界與胸懷,把文學迎向了生活的日常,提升了大眾的心靈,綠化了文學的沙漠。追憶起蔡先生對文學的堅持、嚴謹與勤快,蕭蕭將蔡先生接辦的健行出版社,與其每日的晨運形象相比擬:「手上轉滾兩丸鐵球就像日月交互運轉,永不停息,同時兩腳又在疾行中,風雨無阻,身體力行『健行』兩字」,是天行健的現實人生典範。蕭蕭的生命與寫作皆深受蔡先生的影響,自述至今仍習慣性投稿《中華日報》、閱讀《中華日報》新聞雲、參與蔡先生所創立的專欄作家社團的例常活動。

★向陽:潤澤綿遠,典範長昭──追思蔡文甫先生

「每在翻讀九歌出版的書籍時,腦海就會浮現文甫先生的笑容」,向陽眼中的蔡先生是性格急、說話快,卻從不擺架子、具仁厚之風、出書有氣魄的長輩。回顧蔡先生為台灣文學付出的心血和經緯遠圖,向陽說:「出版大系需要召集龐大的人力、財力與資源,蔡先生用他一人的文學理念促成這樁文壇盛事」。《新世紀20年詩選(2001-2020)》是蔡先生逝世前出版的最後一套選集,精選近二十年來60位台灣詩人經典之作,呈現新世紀20年詩壇的轉變與風采,向陽敬佩的說:「這些選集,投資成本高,無利可圖,文甫先生卻一肩承擔,逐一完成,他不僅是出版家,也是台灣文學傳播的掌舵者」。

★陳素芳:言必稱九歌

現任九歌總編輯的陳素芳不捨地說:「若是蔡文甫先生在現場,他一定會說:『謝謝,那怎麼好意思』」,在九歌工作已超過自己歲數大半的陳素芳至今仍認為蔡先生只不過暫時在樓上休息,並沒有離開。由於蔡先生是第二期「小說寫作班」的成員,對當年師友相當感念,成立九歌文教基金會後,特請李瑞騰教授指導九歌小說寫作班,出版學員的作品,呈顯蔡先生十分珍視文學情誼。蔡先生除了是陳素芳的老闆,彷彿也扮演了父親、老師兼好友,她感慨地說:「追隨蔡先生38年。他的務實,他時時以文學優先的精神,是我一生學也學不完的功課。」

張曉風拿了一手不好的牌,卻漂亮打贏了人生

張曉風認為蔡先生年少開始四處奔波的人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雖然拿了一手不好的牌,卻漂亮打贏了人生」。張曉風回想前些年到鹽城參觀蔡先生只讀39天的學校,當時現任及歷任共四位校長皆趕來會面張曉風,感謝蔡先生願意慷慨送給學校許多書籍。另外,在擔任副刊主編時,由於《中華日報》沒有其他家報社的優勢,蔡先生用他那不十分標準的國語,一顆誠懇、真摯的心,鍥而不捨地把《中華日報》經營地有聲有色。

★廖玉蕙:與九歌緣分綿延,感念蔡文甫先生

作家廖玉蕙追憶起蔡先生鼓勵年輕作家出版一事,讓她銘記在心,因她就是深受蔡先生照拂提攜的文壇新人之一。廖玉蕙說道:「會讓自己的書繼續在九歌出版,作為感謝與懷念蔡先生的方式。」並自我勉勵繼續寫出清新動人的書籍。

★羊憶玫:為「梁實秋文學獎」找一個好婆家

身為蔡先生在華副的同事,現已退休的羊憶玫特別感念蔡先生對梁實秋文學獎的貢獻,她回憶蔡先生和余光中先生兩人籌辦的梁實秋文學獎,由於舉辦文學獎相當不易,《中華日報》正面臨無法繼續辦理獎項的困境,蔡先生雖已退休卻仍掛念報社、關心文學獎的發展,毅然決然由九歌出版社接手舉辦,最後則是把獎項交給台師大主辦。梁實秋文學獎曾歷經的兩次危機都是由蔡先生主動出面解決,這個獎項才能被保留至今,蔡先生曾說:「他要為這獎項找一個好婆家」透顯出他是真正、積極地為文學付出。

★封德屏:懷念蔡先生的聲音與相貌

現任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的封德屏,感謝蔡先生是開啟《文訊》跨界跨領域的重要人物。封德屏說起她昔日經常打電話到九歌請教蔡先生文學史料的問題,若答案是蔡先生電話當下沒想到的,隔天他想到便會立即回覆,讓她相當感謝蔡先生當年的教導。蔡先生雖已離世,但他的聲音與相貌仍時時縈繞封德屏的心頭,她時常想起日常的下午,轉接電話中聽到蔡先生的聲音,既懷念也感謝他對自己的栽培,這份情感會永遠銘記在心。

★結語

眾人齊聚線上追憶與蔡文甫先生相處的過程,現場氣氛溫馨感人,集結小說家、編輯家與出版家於一身的蔡先生雖已遠行一年,但他對台灣文學傳播的貢獻已在各處開花結果。然而蔡先生的小說目前尚未被廣為討論,裡頭有許多豐富的文學內蘊與文學價值待後人細細探索與挖掘。

蔡先生曾說:「九歌事業體一直有計畫地想留給社會一些東西,希望將來在文學史上能占有個空間」,繼承衣缽的蔡澤玉秉持父親的遺志,持續為台灣文學的出版、教育與推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