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遺產──專訪阮義忠

2020-07-01
作家
連明偉
關鍵字
活動攝影
江志康

2016年,揚名國際的攝影家阮義忠創立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共有三千多名參賽者踴躍投稿,2018年第二屆比賽,亦有千餘參賽作品,今年囿於新冠肺炎暫緩徵獎,然而,攝影家孜孜矻矻不曾須臾停下腳步。2018年元旦,「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正式開幕,每三個月為一展期,策畫不同專題,現已展至第十檔期,主題為「洪瑞麟《我的畫就是礦工日記》/阮義忠《地底的光》」。

阮義忠出生宜蘭頭城,高中畢業曾至《幼獅文藝》擔任編輯,高雄入伍服役三年後重返台北。《ECHO》英文漢聲雜誌工作兩年,轉任台視文化公司《家庭月刊》攝影編輯,並且製作紀錄片,工作期間,足跡遍踏台灣東南西北大小鄉鎮,長年往返農村、漁港、離島、山城與都市,留下大量彌足珍貴的時代影像紀錄。

攝影之外,更是一位出版者、書寫者與諄諄不倦的教書者。1990年創辦「攝影家出版社」。1992年創辦中、英文雙語雜誌《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共出版62期,被視為全球最具人文精神攝影刊物之一,國際美術館與重要攝影館均廣泛陳列販售。1994年創辦《IMAGE影像雜誌》,專門介紹台灣本土攝影家作品,接納後起新秀。另外,書寫成績同樣亮眼,一九八○年代撰寫的《當代攝影大師――二十位人性見證者》與《當代攝影新銳》,是早期攝影教育的啟蒙書,攝影文集《台北謠言》與《人與土地》更獲選2012年《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除了在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25個年頭之外,亦不定期在海峽兩岸開設攝影工作坊,同時,於《南方周末》等報章媒體長年撰寫圖文專欄。

攝影家閱歷豐碩,纍纍生命經驗具體投影出時代的演變、轉型與社會脈絡。

 

從心所欲

七十,從心所欲而踰矩,然而對於攝影家而言,無疑展現另一種挑戰極限的自我踰矩。七月,隆重發表《台灣民間影像史冊:阮義忠經典攝影集》,每部十冊,每冊一點八公斤,連同函裝共重達二十公斤。這是攝影家贈予生命的古稀之禮,亦是庶民影像的光影餽贈,寶貴的影像史籍全景展開,幾無遺漏,卻又透過拍攝過程的「絕對性瞬間」,彰顯台灣社會發展中在在被遺漏的記憶角落。

十個主題,十本擲地有聲的攝影集,分別是《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有名人物無名氏》、《回家的路上》與《恆持剎那》。多年以來,攝影家著作由各個出版社刊印,此次匯聚回流,統籌編審,系譜演繹時代洪流中十條重要支流,時間約從1970橫跨至1990年,內有客家、閩南、外省與原住民族群,亦有早期農作、漁業與民間興衰百工,彼此相互支援,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土地的疏密關聯。透過照片,再次回返北埔,親臨八尺門中的流離者,捕捉台北轉型中的夢遊質地,乃至最後,清晰勾勒一條回家之路。

家鄉近在咫尺,卻又迢遙難以抵達,長年履踏八方,所謂回家,早已超越地域的表面定義、溯返或示意特定空間。小我之鄉愁、失落與歸途,在更為巨大、全面、核心擴展的繁複概念下,次次消融,進而再次被顯影建構。我之存在,做為社會群體一分子,眼中不能只有自己,必須有所建樹以此反饋。「最重要的是,你想要為台灣的未來留下些什麼?不是看過去,不是看現在,而是要將眼光放在未來。」攝影家自陳,必須做「最不可期待」之事。何謂之?此番自許,可以妥善理解為:「在對的時候做正確的事。」《台灣民間影像史冊:阮義忠經典攝影集》的重新放大沖洗、篩選過濾與慎重編排,便是超乎社會預期,卻又能明確實踐的宏圖。

「這十大冊就是我的時間、精力與財力的極致,這是我在這個階段所能做到的極限。這包含了『體力極限』、『手藝極限』與『財力極限』,做為一位匠人,卻不僅僅只是一位匠人,在那單調、乏味的暗房沖洗之中,如何找到樂趣,如何找到支撐自己持續下去的動力是非常重要的。」看似任性,實是韌性,堅定的自我選擇,再再展現無法動搖的驚人意志。攝影家張著一雙澄澈之眼,不帶遲疑,以徐緩口氣接續言說:「任何東西都必須做到極致,唯有做到極致,作品才能留存下來,才能成為藝術,不然那些東西就只是資料而已。」

 

超越匠人的未來之眼

「美的觀念」是決定「美」之存在最重要的關鍵:一件創作品如果它不是從創作者的心理背景發展出來的(非由殊相出發),則它就是虛偽的。如果這個心理背景沒有擴成大眾的心理「共相」,那它就不能感動人。

──〈從《饗宴》中一段文字的三種中譯 看「美的觀念」的發展情形〉

原載《書評書目》第4期 民國62年3月1日,引自阮義忠,《心靈的獨白》。

 

攝影家身上具體展現時間,或是一幀一幀凝止照片,或是匯集片刻而孕育的流動歲月,或是話語含括的故事記憶,彷彿在略顯憂容的年少時光,早已篤定迎來命定之路,永恆瞬間瞬間永恆,自我只是將眼前之景,透過雙眼、畫筆、文字與相機,真誠無欺記錄下來。

「攝影師必須要擁有展望之眼,必須看到未來,『最好的照片』始終定格於即將發生的某個片刻,而非過去或當下。」重新沖洗照片的歷程,攝影家再次與留存過去的時刻展開漫長、篤定與虔誠交談。「我們必須學會觀看,最重要的是學會跟『影像』對話。相機永遠比眼睛還要銳利,記錄下來的細節,往往是拍攝當下遺漏的光景,透過再次閱覽,可以跟當時的自我,以及跟當時的年代對話,那是令人非常感動的一件事。」

歸返記憶現場,觀看角度,早已大大迥異鏡頭捕捉當下,面對諸多飽滿的定格片刻,單一的自我視角必須被超越。「原先在意自己的藝術表達,多年後重新審視,如今,更在意照片中傳遞的訊息內容,這包含了作品當中的時代性、社會性以及不可取代性。每個攝影師都想要實踐自己的風格,但是對我而言,風格早已形成。我更在意的,是透過這十個不同的主題,找回台灣原初的價值,一種互信、良善與彼此友愛的關係。」

「在任何的藝術創作之中,『誠實』非常重要。」影像烙印的時光人事,可謂攝影家意識或潛意識投射,所蘊內涵必須歷經沉澱,方能逐漸浮現長期摸索的真正信仰。攝影家一次一次站立他人立場,重新挑揀照片,意欲喚起共體感動。自我的歷程與他人的記憶,在此巧妙鎔鑄,懇切邀請身處現場或不在現場的陌生他者,為曾經的歷史見證,於是單一的心理背景,便在攝影家擷取時空的轉譯之下,匯聚成為主體意識的情感共相。

「照片並非單純只是美的捕捉,必須具有社會意義。最佳的構圖,最好的光影,都是要拍攝那些平凡者那些絕不平凡的時刻,以此體悟萬事萬物都有靈性。」經由再現,攝影家多年珍視之「美」,亦將成為重要的影像、品德與時代之「美」。

早已被遺忘的記憶,必須被重新喚醒。「許多尚未發表的老照片正在整理之中,包含台灣重要的野台戲、最後一場馬戲團表演,已經在歷史記憶中消失的筍市、牛市、烏山頭昔日風光,乃至早期的關廟、國姓、埔里、水里等城鎮,東南西北中各區域都有。」

日以繼夜待在暗房,在顯影液、停影液、定影液與底片環伺之下,絕對是一件枯燥乏味之事,能夠支撐下來,絕非單純為了自我,更是為了整個台灣早已被輕忽拋卻的集體記憶,如同攝影師念茲在茲的信念:「照片可以將一個平凡者,化身為時代的代表與象徵。」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的時間性展望

一個空間,一個場域,一個需要重新定位的藝文館舍,究竟能夠激發多大可能?不以「攝影館」命名,而以「故事館」定義,饒富深意。攝影家表示:「人與人、人與土地之相遇,都需要緣分,而我用攝影記錄了這個緣分。攝影改變了我,我必須提高攝影的高度,彰顯其時代性、社會性與人文主義精神,這就是我成立台灣故事館的原因。」展演形式,不再設限為影像,透過更為宏觀、複眼與異采相映的多元方式,賦予空間千萬風采。試圖連結地方區域,使之活化,從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延伸,合縱宜蘭人故事館、市立圖書館乃至幾米廣場,足可演繹為藝文重鎮;更重要的,是將充滿人文精神的美學意識,予以推廣、擴充與深化,逐漸融入日常生活。

攝影家從沙發起身,走至齊整書櫃前,取出兩本精心設計的圖冊集,分別是《影像文化資產叢刊1:歷史的窗口》與《影像文化資產叢刊2:時代的見證》,內容仔細記載2018年與2019年展覽紀錄。翻開圖冊,審慎回顧每一檔期的發想、準備與蘊含火花的異奇突破。第一檔期為「黃春明《三卷底片》/阮義忠《有名人物無名氏》」,第二檔期為「蔣勳《池上日記》/阮義忠《花東縱走》」,第三檔期為「李乾朗《古蹟圖影》/阮義忠《霧峰萊園1977》」,第四檔期為「李義弘《寫真又寫意》/阮義忠《一日一世界》」……同攝影家交相輝映,有小說家、美學家、歷史學家與畫家等等,藉由不同媒介產生積極互動,呈現美與藝術多元對話的可能。

未來並非虛無,亦非紙上談兵,必須深潛實踐毫不遲疑。「方向對,方法正確才有意義。只在意自己的東西,只會愈做愈小,將自己侷限了起來,必須要跨界,必須要愈做愈大。『想』與『做』必須同步,唯有做好才披露,現在台灣故事館所做的,是跨界、整合與記錄。」

「接下來一年出一本書,每年都會將這些檔期展覽整理為一本攝影集,這不僅僅是為館藏留下資料,同時,也是替台灣的文化界留下無可取代的影像文化資產。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幹十年,等於沒幹。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完成了前十年,才算是剛剛起步而已。」攝影家義無反顧,堅定投注所有精力,當然,亦有難以避免的挫敗。「有時會有無力感,不同領域,本身便存在溝通上的盲點,這是無法避免的。自己在意的事物,別人可能覺得不重要。要學會認輸,每件事不一定如意。」

 

回返時刻

「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應該具有溫度。」

攝影家起身,引領觀覽,台灣故事館的前身原為九戶連棟人家,現今的展區空間為三戶住宅,之後將陸續開放其餘六戶,完善修葺予以統整。二樓,攝影家站立擺放歷往《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與《IMAGE影像雜誌》之前,謹慎歸返錯置的雜誌。日頭漸傾,春雨淅瀝,四個小時的採訪如同一瞬,故事館內的志工早已離去。攝影家留守至最後,關燈,鎖門,絲毫不顯倦容,我們撐起傘在大雨之中邁開腳步,進行最後外拍。

我想起採訪初始,攝影家分享的一則故事。多年後重返北埔,尋覓當時照片中一家中藥鋪,人事全非,然而,終究因緣巧合找到相關人物。照片中的老先生早已仙逝,家人子嗣多年懷揣舊照,耐心等待多年前的拍攝者。

他們說:「我們等你/您好久了。」

時光之河中,這正是我們想對您,以及對那些珍貴影像所說的話。

 


 

◎連明偉, 1983年生於宜蘭。暨南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第一屆台積電文學賞、中國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等。著有《番茄街游擊戰》、《青蚨子》與《藍莓夜的告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