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編輯室報告:文學經典與世代風華

2021-11-01
作家
封德屏
關鍵字
活動攝影
-

近年來,動物議題受到關注,很自然的,文學中的動物形象也更為豐富。本期專題「那些動物教我們的事:動物、文學及其他」,邀請黃宗潔教授擔任客座主編。宗潔在〈跨越時空共感的敘事永不褪色——關於動物二、三事〉的導覽文中,明晰的將專題精神引領到位,理性感性兼有,分析期待具陳。

 

專題略分幾個方向:「文學裡的動物形象與想像」邀請謝佩霓、栗光、吳文君,從文學藝術裡的動物、文學裡的海洋、繪本裡的動物進行發想。「陪伴.動物」則透過幾位實際投身相關領域的作者,朱天心、林清盛、張婉雯,分享自身經歷或觀察到的人與同伴動物的關係。此外,徐子晴訪問野生動物急救站,小美訪問漫畫《夜巡貓》編輯林怡君,羅聿倫介紹台文館的動物展,嘉世強介紹《樹冠上》等。另邀請隱匿、楊佳嫻、騷夏提供「寫給動物的詩+私房動物書單」。宗潔精心的企畫,希望能呈現她心中繁複美麗的動物文學星系;儘管是部分光景,也期待她的導覽,開啟讀者們閱讀時「超連結」的起點。

 

《文訊》躬逢其盛,很榮幸參與「沉潛以學,從容於藝——臺靜農百廿誕辰紀念特輯」。1987年10月,文訊32期,登載黃秋芳專訪臺靜農先生長文,提及:臺先生身兼中文系系主任一職長達20年,一點一滴建立起中文系的規模。因時刻心掛系務,壓力很大,先後向沈剛伯、錢思亮請辭。臺先生笑談往事:「沈剛伯先生很會說話,錢思亮先生較沉默,遇到討論系主任的事,他們一個說話,一個不說話,反正就是不准辭。」十足顯現臺先生受到的器重與尊敬。從「歇腳庵」到「龍坡丈室」,學子門生、同儕友朋在此分享了臺先生的翰墨芬芳和溫暖記憶。撰文的有:施淑、陳夏生、曾永義、黃啟方、黃沛榮、林玫儀、莊伯和、陳昌明。

 

能與爾雅隱地先生合作完成【《臺北人》出版50周年精裝典藏版】,又得到白先勇老師的信任及鼓勵,這不僅是機緣,也是他們倆位的信任與託付。自認已是無役不與、遍嘗風霜的書刊老編,但在執行過程,仍得到不少經驗與成長。面對前一陣子白老師因病住院,隱地先生車禍受傷,更能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因此期待《臺北人》50周年版的面市,能多一些喜慶與光彩。

 

書法家董陽孜重新揮毫,經過20年沉潛,新版「臺北人」三個字,更添幾分靈動與滄桑。封面是磚紅色的京都元素紙,「臺北人」字體燙金,搭配淡粉色書腰;內封則是美術設計黃子欽挖掘出1960《現代文學》創刊時,由張緒先設計的前衛圖案,簡單耐看,表現一種現代都會追求速度,但也內縮封閉的「驕傲與孤獨感」。由外到內,希望呈現半個世紀不墜《臺北人》的文學經典與世代風華。

 

為此,我們特別企畫「似曾相識燕歸來——《臺北人》出版50周年特輯」。白老師首次為自己的書作了新序,相隔半世紀,序文仍充滿文學的、歷史的醇厚回味。此外邀請江寶釵、曾秀萍、陳美桂、陳柏言、楊富閔、連俞涵、顏訥,從教學、性別、世代、地域、影視等不同視野,專文探討《臺北人》。

 

1952年,白先勇首次投稿刊於《野風》雜誌,1958年短篇小說〈金大奶奶〉發表於《文學雜誌》,1960年與同儕創辦《現代文學》,1971年《臺北人》由晨鐘出版,1994年加州大學退休。

 

晚近30年,白先勇傾力投入愛滋病的防治,參與崑曲的改編、演出,撰寫與出版父親白崇禧將軍傳記,應聘母校台灣大學講座教授,講授鑽研最深、影響他創作最大的《紅樓夢》,參與《孽子》出版、研討與劇場演出等。白先勇一路創作並參與文藝及出版,未曾稍歇,為文化園圃編織一片瑰麗錦繡。值此創作70年、《臺北人》出版50周年之際,由衷向他賀喜、感謝、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