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丰行腳天涯,彩筆繪璀璨人生

2021-10-15
作家
吳鳴
關鍵字
活動攝影

梁丹丰師父是台灣早期的自助旅行者,走到哪裡畫到哪裡;亦是台灣早期新女性之典範,優雅走出自己的生命道路。身為梁師父不成才的徒弟,書畫殊無才情,爰整理師父藝事創作,以為懷思。

她是一位全方位畫家,理論與實證相輔相成,中國傳統水墨與西方繪畫並成雙璧,且均深入其底蘊,自由揮灑而不逾矩,故爾每能創造新境。

一、筆記本

梁丹丰師父的繪畫和散文創作悉來自筆記,幾十本筆記本成就了她的藝術與文學。25開(21*15cm),咖啡色塑膠皮封面,藍色橫紋內頁,與大部分學生用的筆記本,沒有什麼不同。

2015年5月3日,梁師父拿出筆記本,對畫室同門解說她旅行時如何藉助筆記,完成其畫作和散文創作。梁師父說她有四十幾本這種筆記本,用它們出版了六十幾本畫冊和散文集。

我常跟學生說,截斷網路,離開資料,到樹下去寫學期報告,但大部分學生是不聽我話的。所以,從大學部到研究所,學生的報告常常是一段史料,幾句連接詞,再接一段史料;而許多材料又是網路上抓的,恐怕連學生自己都沒興趣看,當老師的亦唯徒呼負負。我想起死在納粹獄中的法國年鑑學派開山祖師爺布洛克(Marc Bloch),其獄中遺稿《史家的技藝》,就是在沒有任何材料下徒手寫成的。

我自己是習慣做筆記的,隨身帶本小冊子,25開,內頁是稿紙形式,每行20字,每頁7行。背著雙肩背包或帆布書包,包包裡放著筆記本和鋼筆,方便隨時可以做點筆記,而我做筆記的習慣主要受陳寅恪影響。

梁師父的筆記本陪她走過山河大地,行腳天涯逾三十載,用畫筆譜寫生命的樂章。非僅有畫家之眼,且具文學之筆,在彩繪影像的同時,也用筆寫下旅途中的見聞和感懷,使其旅行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引領讀者走進她的世界。

梁丹丰師父創作的奧袐,悉來自這四十幾本其貌不揚,內容豐富的筆記本。

★二、初旅

1948年,梁丹丰師父第一次拿起畫筆,央求父親教她畫畫。父親丟了兩片葉子給她,要她自己想辦法畫。身為畫家的父親並未親自授業,而是要女兒自行探索。父親要她以自然為師,以造化為師。至於繪畫技法,在她作品中幾乎看不到父親的任何影子。

1974年,39歲的梁丹丰師父應美國聖若望大學之邀,前赴該校亞洲中心展出作品,開啟其環球初旅。這次的旅行途經法、義、奧、西班牙、瑞士、希臘,歷時四月返台,從此啟動她行腳天涯的藝術之旅。

因為旅行寫生的緣故,梁丹丰師父選擇了便於攜帶的繪畫工具:水彩和鉛筆,因而其大部分畫作即以水彩和鉛筆為主。但她其實也善長水墨和油畫,只是在數量上遠不及鉛筆和水彩。

1996年在經歷兩次心臟重大手術之後,仍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畫筆。她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堅持初衷,以手上的筆描繪這世界,用繪畫和文字,記錄其所見所聞。

除了以繪畫名世,梁丹丰師父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家,一手用彩筆畫世界,一手用鋼筆寫故事。這些手寫稿和她的畫作,同樣是珍貴的文獻,一個是圖像,一個是文字。

★三、把遠方的星光,化作近處的燈火

自1974年第一次出國以來,梁丹丰師父足跡走遍世界各地。從酷熱的沙漠,到冰天雪地的北極,孤蓬萬里,踏過冰封北國,苦熱的撒哈拉沙漠,南美印加古文明、歐亞絲路;走過中國大地、行遊台灣山巔水湄。旅行豐盈了她的視野,也開拓了她的藝術世界,旅途中的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生命的感動。

1990年代以後台灣風行的自助旅行,梁丹丰師父可以說是早期的開路先鋒。從1974年孤蓬初征算起,到2005年的梵諦岡之行,30年間,腳踏過的土地,豈止千里萬里;所完成的寫生、草稿、畫作,難以數計。

★四、生命的容顏

一般人熟悉的梁丹丰師父畫作,大抵對其鉛筆畫和水彩印象深刻,收錄於《梁丹丰畫展──一路行來的生命容顏》(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7)裡的一些油畫,則是其藝術創作的另一面向。

作於1971年的〈夜雨〉(頁27),是一幅油彩自畫像,雨夜裡彳亍獨行的女子,臉上堅毅的表情,恰是她一生的寫照。在這本為展覽而出版的畫集,收錄了各時期的作品,有若她的生命編年史。因為從1974年以後,她的畫集大都具有主題性,如《大峽谷之旅》、《約旦之旅》、《北極之旅》、《走過中國大地》、《阿里山山緣》等。而在這本《一路行來的生命容顏》,卻看到她一步一腳印走過的生命歷程,不僅是她的生命成長,亦是其藝術軌跡的再現。

她在冰雪中奮力完成的畫作,那種在攝氏零下36度作畫的經歴,是生命深層的感動。收錄於《一路行來的生命容顏》中的幾幅北極畫作,均令人感動不已。而在54度的沙漠作畫,亦是難得的生命歷程,從極冷到極熱,生命是一場又一場的冷熱交織。

★五、宗教的仰望

對於宗教,梁丹丰師父有開闊的襟懷。

2003年她應駐教廷大使戴瑞明之邀,首次前往梵諦岡,在這次旅程中完成了19座「梵義教堂」寫生,30幅水彩,7幅鉛筆畫,出版《一個東方畫者眼中的梵義教堂──西方基督文明的象徵》。畫集的第一幅畫,是2003年8月12日為教宗保祿二世(Papa Giovanni Paolo II)所畫的《教宗為世界祝禱》。畫面上坐在椅子上的教宗保祿二世,左手扶著椅靠,右手上揚作揮手狀,臉上帶著莊嚴慈祥的笑容。這幅畫後來送給了教宗,成為教廷的收藏。2005年第二次前往梵諦岡,完成《一個東方畫者眼中的梵義教堂──西方基督文明的象徵 II》;並親贈教宗本篤十六世(Papa Benedictus XVI)手繪像。一位來自台灣的畫家,三年間兩度為教宗繪像,亦是難得的機緣,為她的藝術生命,添增優美的篇章。

2004年應慈濟功德會之邀,費時兩年走訪慈濟功德會各項服務事業體,繪製鉛筆和水彩寫生,並手繪證嚴法師與慈濟功德會諸大德畫像,最後結集出版《這雙明眸:慈濟世界之旅》。更早以前,1978年她應約旦政府之邀,前往約旦旅行寫生,用畫筆呈現伊斯蘭文明。

山水情懷,草木林樹,是畫家較常表現的主題,在梁丹丰師父筆下,基督、佛教和伊斯蘭世界,都是人間的大愛。宗教的慈悲喜捨,大愛廣被,屢屢在其畫筆下生姿。

★六、水彩創新猷

梁師父曾任教台灣藝專、文化大學美術系,擔任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專任副教授逾四十載,作育英才無數。

她的旅行畫作,用畫筆述說海角天涯的山水、草木、風景、人物;而她的油畫則有如自傳,細述生命歷程種種。從吾鄉到他鄉,從天涯到自我,生命是如此縱橫交錯。

有經驗的畫者都知道,水彩畫的困難度遠較其他媒材高。蓋因油彩的覆蓋性強,顏料以油調合即可上手,形式上可一筆揮灑,亦可仔細重疊、修改,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衡忖審思。而水彩的成分僅有水和彩,加上少許甘油,以水溶性阿拉伯輕膠混和,製成固體或液體分裝容器內,使用時只需以清水稀釋調合便可落筆。故畫具需求可繁可簡,攜帶外出時甚至可以輕便得一紙一筆,水器與調色盤即可上路。

第一次發現美就在身邊,永不離棄,梁丹丰師父曾感到強烈的震撼。深受感動之餘,38歲的梁丹丰師父在遍走全台放懷揮灑後,決定賈勇走向大世界,去求經向道,去追尋各種形式不同的大美。〈新荷〉、〈夜月〉就是那段時間的大膽揮灑。初度孤征,她決定退回早年速寫八開畫冊,沿途補充,身穿一件旗袍,手不停揮的鉛筆寫生。三個月後,身形削瘦但畫筴飽脹,回到家中產出三百餘幅作品。次年她開始攜帶簡單的水彩和八開水彩紙本,這些紙本尺寸相較出國前的豪邁揮灑,自是大巫見小巫。其後一年,累積豐富的寫生長征經驗後,乃愈畫愈大,愈行愈遠。

這樣積存逾千的心靈記錄,使她對水彩的掌握,信心異常飽滿。因而在一段段世界之旅所畫紙幅愈來愈大,完成就地寫生的115公分高,長10公尺的長卷亦已多幅。

行腳天涯逾三十載,旅行豐富了梁丹丰師父的生命,用畫筆譜寫生命的樂章。用筆寫下旅途中的見聞和感懷,使其旅行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引領讀者走進她的世界。

★七、水墨新天地,寫實猶寫意

因為旅行寫生的緣故,一般人熟悉的梁丹丰師父畫作,殆以鉛筆和水彩為主,但梁師父最初是以水墨出道的。在一九七○到一九九○年代之間,她的許多畫作即為水墨。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水墨的講學和現場揮毫,常是台灣官方遴選她出國宣揚文化的主要因素。而亦因熟習悉水墨技巧,故我們在她早期水彩畫作中,常見水墨技法的運用。

顧名思義,水墨畫乃用水和墨為媒材進行的繪畫,其工具則是毛筆。故爾用筆、用墨、用水,是關鍵的三把鑰匙。在用筆方面,由於梁丹丰師父本身書法極佳,行草造詣深湛,故用筆極是高明。至於用水,梁師父尤為高手中的高手。水的乾濕濃淡影響水墨線條甚巨,因她本身以水彩畫名世,其水墨畫之用水,既從傳統入,又借鑑西方技法,在用水上乃能神明變化,自成一家。

梁丹丰師父的水墨技法本乎傳統,而在熟練基本技法後,終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她在1980年出版的英文專書A Study of Stroke in Chinese Brush Work(台北:快樂畫室,1980),探討從書法到水墨畫的筆觸、線條、結構、光影,將傳統中國水墨畫講究用筆、用墨和用水的要訣,解說深入,條理分析。本書從書法的線條談起,進而論及水墨畫各種筆觸線條的運用,深入淺出,是多年的心血結晶。且非僅止於理論之探討,在實踐上尤身體力行。

梁丹丰師父1986年出版的《中國國畫講義》(台北:中華函授學校,1986),計分十章:(一)綜論,(二)竹的畫法,(三)梅花的畫法,(四)菊的畫法,(五)松石的畫法,(六)花卉的研究,(七)蔬果的表現,(八)蟲魚鳥獸的描寫,(九)山水畫法的探討,(十)人物畫的嘗試。

以《中國國畫講義》和2012年出版的《梁丹丰水墨畫選集》對照,將會發現兩者間的編次目錄若合符節。《梁丹丰水墨畫選集》作品概分為六輯,一、人物,二、山水,三、四君子(含楓、松),四、花卉,五、禽鳥魚獸,六、蔬果。

《梁丹丰水墨畫選集》所收入的六輯作品,因主題之差異,故繪畫手法亦有別。並不刻意選擇哪類題材或繪畫形式,寫意或工筆,臨摹或寫生,寫實猶寫意,故能不拘常格而成其大。

梁丹丰師父的寫生能力,是其水墨畫最能傲視藝壇者。長年旅行寫生的經驗,使其水墨畫在傳統題材之外,注入現代因子,無論山水、人物、花卉、蔬果、禽鳥魚獸,都表現了這樣的特質。雖然熟習西方繪畫技巧,諸如素描、水彩和油畫,但這些只是她創作水墨時的養分,兩者之間絕不互相滲入,而是各守本分。

★八、畫作、手稿、資料捐贈國家圖書館

從2008年開始,我的兩個研究生協助梁丹丰師父整理其文獻資料,積累了一甲子以上的畫作、文稿、剪報,數十冊各式資料排列在書架上。

2012年國家圖書館與梁丹丰師父洽談畫作、手稿、資料和新聞剪報收藏事宜。2014年3月14日國家圖書館舉辦梁丹丰教授畫作手稿捐贈儀式暨演講,梁丹丰師父家中畫作幾乎悉數交國家圖書館收藏,包括手稿和數十冊新聞剪報資料。2021年9月8日國家圖書館表示,梁丹丰教授生前將其13,970件親筆畫作及手稿約5,700筆,全數捐贈館方永久典藏,為國家圖書目前文藝界最大數量的捐贈,國家圖書館擬每年規畫主題展。手稿和新聞剪報是研究梁丹丰藝術創作和散文寫作的重要資料,曾協助整理梁師父資料的學生謝季剛(任職國家圖書館計畫助理人員)來訊表示,國圖「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目前數位上線約12,000筆畫作、手稿可供線上瀏覽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