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出轉精的新詩史著——讀孟樊、楊宗翰合著《台灣新詩史》

2022-06-03
作家
向陽
關鍵字
活動攝影

2003年楊宗翰曾在「兩岸現代詩學研討會」發表〈台灣新詩史:一個未完成的計畫〉,宣告他將和孟樊合寫一部《台灣新詩史》,當時中國已出版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1989),文獻徵引錯訛多有、文本分析亦嫌粗糙,以及所持「中國主義」史觀的謬誤,引發台灣詩壇及學界的諸多批評與駁斥,兩人因而有聯手撰寫第一部具有台灣史觀的《台灣新詩史》之宏願。此語一出,備受詩壇與學界之期待。

從2003年發願,迄今將近二十年,孟樊與楊宗翰合著的《台灣新詩史》終於完成。在這期間,屬於國人自撰者已有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2006)與鄭慧如《台灣現代詩史》(2019)出版,早發而後至的《台灣新詩史》因此成為第三部台灣新詩史著;此一期間,中國也陸續出有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2008)和章亞昕《二十世紀台灣詩歌史》(2010)兩部。這些史著的出版,相信也對兩人的持續撰史工程造成相當壓力。如何在史觀、史識,理論與方法上與已出史著有所區隔,不僅是兩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同時也是詩壇和學界關注的焦點。

根據本書第一章〈導論〉所述,孟樊和楊宗翰寫作這部《台灣新詩史》所持的史觀有四破一立:破除歷來史著相關的「起源說」、「進化觀」、「國族論」、「作者論」等迷思;樹立「文本主義」(textualism)史觀。撰史者必有史觀,撰史者通過一定的史觀,通過蒐集的史料,援引適當的理論,藉以解釋或建構他所認知的歷史,不同史觀的撰述者筆下的歷史就會不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撰史者的史觀通常也受到所處時代、環境和意識形態的左右而有所分殊。所有史著都是帶有撰史者觀點的史著,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評量一本史著否值得參考,因此不在史觀,而在此一史觀可否充分、合宜呈現撰史者解釋的歷史。

這本《台灣新詩史》的史觀既然立基於文本主義,乃就與相關台灣詩史有了明顯的區別。簡要來說,表現在全書架構上,不以常見的社會脈絡(政經變革、戰爭、社會事件⋯⋯)為經,逕以百年來台灣詩人的作品為主體進行文本分析,而最顯眼的就呈現在章節架構的鋪陳之上,就目錄來看,除第一章導論外,從二到八章均以詩人筆名為節名,再帶出詩人在不同時期的創作背景及其代表詩作,分析文本,並論述其詩史定位;此外同一詩人之出現,又以其在不同時期的創作表現為依歸,而非以詩人論為依據。衡量的入史準則又以詩人詩作出現時期的「創新性」、「典型性」和「影響性」為依據──凡此都具體彰顯了本書以文本為宗的史觀,也與所有已出詩史具有相當顯著的不同。這是本書值得一讀的特色所在。

其次,有關歷史分期的劃定,本書也大有別於其他相關史著之處。一般文學史(含詩史)通常依據重大政治事件或社會變革(如1945二戰終結、1949中華民國政府來台、1987解嚴⋯⋯)劃分,改採重要詩集、刊物出版及新詩思潮的發生為斷點,藉以凸顯以詩的文本為中心的史觀;分期劃分也不界定其止於何年,只標誌始於何年,如「承襲期」以1933年《風車》創刊、「展開期」以1953年《創世紀》改版、「開拓期」以1984年夏宇詩集《備忘錄》為分期起始之年,都與其他史著之分期大異其趣。這種純以詩的變革為詩史分期的作法,可見兩位撰史者的別出心裁,不失為了解台灣新詩版圖的另一道門徑。

第三,兩位論者均為對台灣新詩創作、研究與教學卓有見解及成就的學者,長期浸淫台灣新詩,對西方文化研究理論也多有涉獵,孟樊著有《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灣中生代詩人論》等多部論集; 楊宗翰也有《破格: 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等專著問世。這樣的專業背景,也使本書的文本分析透徹深刻,論述則綿密厚實,可讀性甚高。

不過,詩史作為「詩」與「史」對話的產物,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和空間領域內,終究難以避免百年台灣政經變遷和全球時代風潮的影響(或干擾),否則就難以解釋日治時期日文詩人及其文本在殖民政策下的語境;一九三○年代台灣話文主張對楊華、賴和詩作,乃至對一九七○年代之後台語詩人群及其詩作的啟發和影響;此外還有二次戰爭結束、戒嚴到解嚴的白恐年代,乃至像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野百合運動等政治事件對於不同世代、不同社群及個別詩人及其詩作的衝激與影響。純粹以文本分析來建構台灣新詩史,也有模糊化詩人詩作(文本)本有的時空背景(脈絡)的可能,致使不同的詩人及其詩作有與時代、社會隔離之虞。

必須指出的是,本書除採取文本主義史觀,在文本分析上也較傾向現代主義美學。倚輕倚重,本來就無可厚非,唯就百年台灣新詩的實際生態來看,則有顧此失彼,難以呈現不同時期台灣新詩風潮的起落與美學版圖的挪移。如詩史分期有七,除第一期「萌芽期」之外,其他六期擇定的時點與事件均與現代主義之流變有關,現代主義文本之引用也占較大篇幅;又如文本之選擇,大抵以華文詩人詩作為重,選入詩人中與母語書寫有關者,原住民詩人一(瓦歷斯.諾幹)、客語詩人二(杜潘芳格、利玉芳)、台語詩人四(楊華、向陽、路寒袖、李長青),較難呈現一九八○年代後期迄今的母語詩人(含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及其書寫成績。

總體來看,孟樊和楊宗翰以近二十年光陰長期醞釀、不斷琢磨,合力寫出的這本《台灣新詩史》應屬後出轉精之著,撰述史觀明確、徵引理論扎實、文本分析細密,詩史論述流暢可讀,是了解台灣新詩沿革的可參之著,也是可供讀者進入台灣新詩廊廡的案頭之書。期望此書的出版,也能刺激以其他史觀與美學撰述的新詩史著之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