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文學的黃金年代:側記文學出版早餐會

2020-07-01
作家
林欣怡
關鍵字
活動攝影
吳景騰

一九七○年代是文學出版的美好的年代,又以五家作家、文人創辦的文學出版社──1968年林海音的純文學、1972年姚宜瑛的大地、1975年隱地(柯青華)的爾雅、1976年瘂弦、楊牧、沈燕士、葉步榮的洪範及1978年蔡文甫的九歌,並稱「文學五小」,最具影響力。當時文壇流行的兩句話:「文章發表要上兩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出書則要找五小。」看出其在文壇和出版界的分量。

1984年,在純文學創辦人林海音先生的號召下,「文學五小」的創辦人定期每月於福華飯店中庭舉辦早餐聚會,談論文學出版行銷的事項,此舉令其他出版同業感到訝異,同性質的出版社居然沒有惡性競爭,反而相濡以沫。這也是「文學五小」的可貴之處──以推廣文學為使命,而非以盈利為最終目的。

至今,「文學五小」中「純文學」結束營業、「大地」易主,然爾雅、洪範及九歌仍堅持文學出版路線已超過四十年。台北市文化局為譽揚爾雅、洪範及九歌出版社對文學出版的堅持以及對台灣文學的貢獻,亦計畫拍攝紀錄片。

五月梅雨季的周六早晨,即使雨勢不小,大家仍精神抖擻齊聚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主辦單位《文訊》更特別準備燒餅油條和豆漿給參與座談的讀者,並由《文訊》封德屏社長主持,邀請爾雅、洪範、九歌、遠流出版社的發行人及編輯,以復刻文學五小早餐會的形式,與讀者分享「文學五小」的由來,與早餐會的淵源和情誼。

 

從五小逐漸壯大的聚會

爾雅創辦人隱地說起36年前的「五小早餐會」的熱鬧景象,除每月定期聚餐、談論出版情況外,也共同編印《五家書目》。洪範書店創辦人葉步榮也補充,早餐會由純文學林海音先生主導,沒有固定話題,朋友之間談笑風生,大家在一起無論聚餐或旅遊都很快樂。

隨著成員年紀漸漸大了,早餐會在1988年變成中餐或下午茶聚會,地點也變多元,如統一牛排館、馬可波羅、明宮和誠品西餐館,或是林先生家附近的逸仙路法德吉西餐廳。隱地形容,聚會的前十年最為熱鬧,如同旭日東昇;1994年,純文學出版社結束後,這幾家出版社仍輪流召集聚會,輪到九歌卻遲遲沒舉辦,當時蔡文甫認為:「純文學結束後,若邀請林先生,林先生會難過,但不邀請林先生好像也不好。」由此可以看出五小彼此的深厚情誼,最後「早餐會」約在1995年停辦,歷時11年。

封德屏提到與爾雅同年創辦的遠流出版社,雖不在五小裡,但若翻看五小聚餐、旅遊的照片,總會看到遠流創辦人王榮文的身影。王榮文笑稱自己是在五小裡「插花」,為了此次座談,他更帶來多年前親自拍攝眾人在林海音先生家客廳開心聚會的珍貴影像。雖然五小的聚會停辦了,但另一個名為「強到會」的聚會在1992年開始,也是由遠流、洪範、戶外生活、藝術圖書公司、風潮音樂等出版界的同業社群組成,大家相約每周喝茶、聊天和散步,至今已經持續近三十年,可算是五小早餐會的另一種傳承。

 

純文學的美好年代裡,相濡以沫的文學出版社

「文學五小」出版社陸續創辦於一九六○年代末到一九七○年代。儘管那是戒嚴時期,台灣社會因經濟建設計畫、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普及,國民所得增加,閱讀人口增長,也因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現代主義等文學翻譯漸漸進到台灣後,讀者渴望透過閱讀看到更為開闊的世界,造就了閱讀的美好年代。隱地回憶,爾雅一出書,公司巷子總是排著摩托車或小發財車隊,中盤商正等將書一包包送到書店,而那也是重慶南路書店最鼎盛的年代。

雖然都是文學出版同業,但五小之間互相扶持的故事卻十分動人,葉步榮自謙洪範一直維持小規模經營,沒有太多暢銷書,規模與九歌及爾雅不同,但三家出版社關係緊密良好。洪範初成立時委託爾雅代為發行,連續好幾年洪範、九歌及爾雅也一同送書與收帳。九歌總編輯陳素芳提及,九歌最早的讀者名單是遠景出版社提供的,在現今市場競爭激烈的社會是難以想像的;而蔡文甫曾以丁玉筆名寫童書,原想由爾雅出版,後來在隱地的建議下,在九歌自己的出版社設「少兒書房」書系出版,至今少兒文學已是九歌的主力。從這些故事可看出版社之間的暖溫友情。

 

時代巨輪下的文學出版社

五小出版社曾有過輝煌的時期,出版社與書店之間的折扣亦有規定,像是林先生訂下一本書以發行價八折且不退書,又或者以訂價銷售,最多僅能給予九折折扣等規矩。然而一九八○年代後,連鎖書店如金石堂、誠品書店陸續成立,改變市場規則,出版社已無法干涉中盤商與書店通路。

大地出版社的創辦人姚宜瑛,晚年寫散文以悼念曾在大地出版作品的作家,隱地感慨的說,那一輩作家漸漸凋零,閱讀時總會覺得一個老的時代走了,而姚大姐在書寫完後也離開了。1999年,大地出版社交由吳氏圖書公司的吳錫清經營,出版社現在的重心轉為歷史、飲食領域,但仍遵守對姚大姐的承諾,在版權頁標示「創辦人姚宜瑛」。

王榮文追溯1974年,他跟著沈登恩學做業務、跟鄧維楨學做編輯,三人合夥創立遠景出版社,一年後拆夥,王榮文創立綜合出版社遠流;他回憶當時除了五小出版社是金字招牌以外,若有《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三大報的副刊或專欄作家幫忙寫文章介紹,也能賣到兩千本。如今讀者對紙本書的需求下降,出版社需思索未來能如何為讀者服務。

隱地認為「五小」應該是台灣出版社中最後的文人出版社,他理想中的出版社是安靜的出版社,而對理想書店的想像則是好書展示在書櫃上,擺放的位置即代表了對書的評價,並且訓練出有文化層次的店員,讓店員如同評論者,了解書的特質。

針對隱地提到的末代文人出版文化,九歌的總編輯陳素芳也回應,她曾向蔡文甫先生學習編輯,更像文人出版裡末代的師徒。當年五小因人力編制少,老闆也身兼總編輯,她跟在蔡先生身邊從對字體的認識、活版印刷開始學起,猶記得他曾說過:「雜誌就像副刊,我是編副刊(《中華副刊》主編)的人,你要編好,編不好會丟我的臉。」因此讓她對待編輯職務總是謹慎認真,陳素芳回憶蔡先生是即知即行個性的人,也敢於冒險做各方面的突破,如積極開發作家和九歌叢刊,竭盡全力在各方面行銷,使好的作品被突顯,也從他身上學習到對作家的照顧。

本次座談由年紀最輕的九歌現任負責人蔡澤玉做結,身為蔡文甫的最小的女兒,在十年前接手九歌,早餐會開始時她仍是孩童,也曾聽到父親提起經營出版社不易,幸而有隱地和葉步榮兩位相助,傳授經營出版社的方法及建議,一直很感謝兩位。猶記小時候總是看著父親回家後仍專注於工作的身影,直到自己也進入出版業,才體會到五小都是將這份文學出版工作視為重要的事業,一心一意勤勉工作,即使現今出版業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發行通路、讀者與出版社的關係有很大的轉變,但她希望秉持父親對出版社投注的心力跟理想,讓文學出版繼續傳承下去。

文學出版早餐會將時空拉回文學出版最興盛的歲月,每位講者神采飛揚地談著文學五小的情誼,言談間大家彷彿跟著走了一回台灣半世紀的出版史,從文學出版最美好的年代,到2000年後全球經濟不景氣,讀者閱讀習慣改變,大塊文化公司郝明義曾說「出版業由高原期而進入衰退期」,一路走來,出版環境和通路已有很大的轉變,但不變的是文人出版社對文學的堅持,繼續出版好作品,培養優質的作家及尋找讀者,使文學出版能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