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的交流:熊式一及其《西廂記》譯本

2022-02-10
作家
巴希
關鍵字
活動攝影

筆者留學挪威期間,一次機緣巧合下,偶遇遺落在丹麥國土的中國戲曲譯本《西廂記》。元人王實甫雜劇《西廂記》的源流脈絡複雜,值得深究,然其譯本留意者亦較少。

手上這本由熊式一(S. I. Hsiung)翻譯的《西廂記》(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英譯本頗多看頭,希望作一番簡介。

由倫敦書社Methuen & Co. Ltd. 於1935年刊行的《西廂記》譯本為毛邊本,插圖精美,書頂刷金,令人愛不釋手。書脊除列出譯者英文姓名,尚直書「熊式一譯」,封面「西廂記」三字又與書脊文字皆金漆。扉頁寫法尤為特別,不寫雜劇原著作者,沒有註明翻譯所依版本。對於《西廂記》文本世代累積所呈現的歷史面貌乃至對文本文字負責的「作者」,作為後世譯者,熊式一所持態度可謂審慎。至於版本,根據序文,讀者能夠知道譯者曾經參考所有當時他認為最好的版本,包括金聖嘆及文徵明的手抄本方才著手進行翻
譯。該譯本為五本二十折全譯本,附精美插圖共20幅。

熊式一其人,知之者甚少。此人生於晚清,江西南昌人,畢業於北平大學,三十年代初至倫敦瑪麗王后學院修讀英國文學,早年翻譯西方戲劇,負笈英倫後專攻戲曲翻譯,畢生出版著述二十多種。三十年代,譯作《王寶釧》及舞台演出取得成功,在歐洲戲劇界轟動一時。曾中途綴學投身創作。《王寶釧》一劇由他親自導演,於倫敦順利出演了一千個晚上。整整搬演三年,這個數字即便放在今天,也是難以企及。

熊式一的孫女熊繼周先生在追述先輩生涯的一篇文章,談及熊式一翻譯《西廂記》時借用好友、當時駐港的英國官員詹姆斯.駱克(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位於倫敦的私人藏書閣,找來17種版本的《西廂記》,花了11個月之久翻譯出版,作品得到英國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及當時學者的讚賞。爾後,該譯本更成為英美大學研讀中文之師生選用的教材。

熊式一先生投入翻譯,有《西廂記》及《王寶釧》等多種翻譯成果,就翻譯文本的研讀乃至版本考究無疑舉足輕重,然筆者認為,他把東方戲曲以西方舞台作為演出背景的嘗試,對於大眾傳播中國文化藝術更是其孜孜不倦翻譯文本之外的可貴精神。早在二十世紀,他便打開了中國傳統戲曲文本文學向西方戲劇舞台表演藝術借鑑的先河。戲曲唱詞與賓白之翻譯尚且能夠比較準確將原作的面貌以另一種語言形式表達,然而案頭文學與傳統演出舞台關係密切,前者甚至是後者在文化盛行與繁盛演出的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再者,傳統中國戲曲舞台涉及多種表演藝術元素,諸如唱做唸打與各種民間表演元素,如何將它們融入西方表演藝術舞台,或以西方表現手法呈現中國戲曲,以適應彼此文化背景與差異,這種努力遠遠大於純粹的戲曲翻譯或舞台演出本身。在中國近代戲曲史上,熊式一畢竟成功地將多部重要的中國戲曲作品介紹到歐洲戲劇界。

在倫敦導演《王寶釧》時,熊式一的劇團追求的是變更中國傳統劇目並以新的戲劇觀念和表演方式來呈現傳統的舞台效果,這齣演了一千個晚上的舞台劇,自然達到案頭文學所不能解讀的審美作用。至於經由他翻譯的這部《西廂記》,於當時是否也曾搬演舞台,似乎未有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