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編輯室報告:隧道與路徑

2022-01-13
作家
蘇筱雯
關鍵字
活動攝影

選前之夜,同意不同意震天價響時,我在無窗的辦公室加班,友人知我「出公司即凱道」,因而傳訊詢問情況,我回以︰「還沒出公司」、「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打完字驚覺,我非黃髮亦非垂髫,反倒更似尋路之人。

本期專題客座主編,邀請到散文作者也是文學研究者的徐禎苓,她今年最新作品,寫給東南西北漂人的散文《流浪巢間帶》,讀來像跟著她開啓一道道未知的待租房門扉,房東代號A到Z的奇葩百態,雖不附圖,但比什麼「奇葩裝潢分享中心」、591租屋網還好看。悚然幽默兼有,心酸的滋味在心頭。看著《流浪巢間帶》裡「我」東奔西忙的身影,像(想像中)用城市中無處不在的攝像頭看自己。原來,生活在一座城市的自己是這個樣子啊。執筆的此刻時值歲末,特別想對自己說︰原來你已經很努力了。

徐禎苓的散文完美示範,生活的軌跡同時也是通往創作的路徑;她此次的策畫取徑相似,帶來許多亮點,特別著重創作者的對話,既與他人也與自己。

研究台灣現代舞歷史的林巧棠,訪談「明亮的地方」主理人/余余劇場團長李時雍,帶我們認識文學、舞蹈兩門藝術,如何在動靜之間鍵接。想家了?那與散文家賴舒亞到金瓜石散步,她為我們示現回家的一千萬種方法,之一。

陽台、溫室、火葬場;務農、瑜珈、辦(別人的)後事,作家何亭慧、方清純、張以昕、大師兄告訴我們,文學發生時刻不一定是筆尖觸到紙面或鍵盤敲出聲響的一刻,可能是放空時、勞動時,它通過身體,就來了。

黃文鉅、蔡俊傑、陳允元細數他們的北城租屋史,故事未完,此刻已把租屋心事凝結在篇章裡。林蔚昀、張郅忻兩位「斜槓媽媽」對談如何在零碎與逼仄中寫作,如此(物理與非物理上)不符人體工學的寫作姿態,依靠的是強大意志力,令人折服。讀罷不妨再翻到「我們的文學夢」單元,看劉梓潔談自己的遷徙與移動,其租屋「驚」驗堪比專題番外篇。專題之外,銀光副刊特別登出8月26日過世的老作家高鳳池的遺作,我們懷念他。

2022年「自由談」單元新專欄新氣象,一月號楊富閔帶來「西南氣流」,寫大內童年的11個小心願;林立青領我們過「常民小日子」,視域關注於疫情期間的無家者。另外,更重啟35年前的元老級單元「影響我文學生命的關鍵人物」,將在單月號邀請不同作家自由書寫;「書的世界」、「談文論藝」、「銀光副刊」單元亦各自加入新陣容。疫情帶來反思與改變契機,報導全台藝文消息的「島嶼串流」,在新年度則將版面移至《文訊》官網,並於電子版雜誌同步刊出,希望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串起各地更緊密的藝文連結。2022年的《文訊》有世代交替的欣喜,以及似曾相識的驚喜。

專題裡,徐禎苓在與賴舒亞的紙上對話中寫道︰

「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老電影,男人走在氧氣稀薄的地下坑道,世界只剩手上那盞忽明忽滅的提燈。

說到底,我們都是那個男人。」

後來的人曉得怎麼來,也就曉得怎麼從歷史通往未來。

願我們都是漁人,不是劉子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