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長撫詩曠野──專訪蕭蕭

2021-01-01
作家
謝三進
關鍵字
活動攝影
李鴻駿

與詩偕行的人有許多,然而足以自稱「畢生同行」的卻屬罕見。蕭蕭即是這難得的詩人之一,極早即立志向詩,也命定般早早邂逅前行代要角──初讀的詩集是洛夫的《靈河》;初識的詩人是陳千武、林亨泰;闖蕩詩壇的導師是張默;陳秀喜是他時常拜訪的「阿姑」。

看過前輩詩人的精彩,也經歷現代詩論戰叛逆的砲火,崛起於台灣詩壇青年詩社最蓬勃的一頁,他曾龍族、也曾後浪,與一票實力豐厚的同儕並肩齊走。蕭蕭一路走來,養就兼容並蓄的詩觀。他是詩壇冷靜的觀察者,也是耐心的鑑定師,他的筆如針,縫補一個收納當代的錦囊袋。詩是他畢生的課題,費盡一生詮釋她、建構她、成就她。

 

詩心初萌晨曦時

回顧寫作意識的初萌,蕭蕭遙想起小學的時候,在資源匱乏的鄉下地方,與同學搶看《國語日報》、《台灣漫畫週刊》。在那樣對知識分野仍蒙昧的年紀,透過報刊初識了敘事的魅力,文學就這樣在他幼小的心土播下了種子。

後來催生眾多文學團體的蕭蕭,早在高中已展現領導潛力。高一的一場班會,他挺身說服同學創辦刊物,一票人又編又寫又處理印務,自發性創辦了員林高中校刊前身的《晨曦文藝》。其中一位與他共同參與編務的同學,即是後來先後擔任教育部長、考試院長的黃榮村。

宛如刊名「晨曦」那般,為了印製刊物而專赴彰化市的蕭蕭,在舊書攤初識了現代詩。不同於課堂上教授的律詩、絕句,現代詩不必押韻、句式可長可短,蕭蕭被這種文體的自由所深深吸引。當時他購回的人生第一本詩集,即是洛夫的《靈河》。

也因編輯刊物的機緣,蕭蕭結識了詩人古貝、以及當時就讀於彰化高中的陳奇河,並參與他的所屬《新象詩刊》的編輯工作,那是蕭蕭第一個參加的詩社。在這樣的機緣下,當時才高二的蕭蕭有緣見到定居於彰化市的林亨泰,後來甚至出席了笠詩社的某場籌辦會議。少年蕭蕭的奇幻旅程,16歲的他在不經意中,見證了台灣現代詩史極重要的一刻。

1990年,蕭蕭與父親攝於彰化老家。(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提供)

 

只緣詩在氤氳中

高中畢業後,蕭蕭考上輔仁大學中文系,在鄉賢的資助下負笈北上。一貫的熱心衝勁驅動著當時才大一的他,聯合尚無系學會的中文、哲學二系,成立「文哲學會」並擔任第一屆會長。蕭蕭當時參加的新聞社因故社長缺位,或許是活躍的事蹟引起關注,他便在社員們的推舉下,以大一新生之姿接下了社長重任。

接任新聞社社長的蕭蕭,便開始在學校刊物上推廣現代詩。看似一帆風順的此時,卻也遭遇了習詩的第一個困境。在當時,現代詩尚不被認為是一門學問,而是「打翻鉛字架」般無理而就的塗寫。系主任得知蕭蕭如此大張旗鼓推廣現代詩,便特別將蕭蕭找去告誡。身處中文系卻將特定文類棄若敝屣,年輕的蕭蕭大感不解:「現代人用現代語言寫現代事物,但現代人說看不懂。這很氣啊!」種下了日後寫詩評、編詩選,建立評論架構、又向大眾導讀的大願。

數年後,當蕭蕭考上師大國文研究所,系主任再次召見他。系主任見他投身現代詩的熱衷始終不減,於是特意叮嚀:「你在文學的路上走得很前面,但師大是個重視傳統的地方,去那邊小心不要生事端。」原來系主任並非要勸退他,反而提點他:「雖然他們很保守,也要靠你去衝撞。」在蕭蕭不懈的努力下,連師長也開始寄予厚望。

 

婉拒三大詩社,尋覓新世代的路

大學時期的蕭蕭一方面忙於工讀,為自己賺取微薄的生活費,休假時間卻也沒有閒下來,積極的參與著詩人們的聚會。當時,創世紀詩人們常聚於國軍文藝中心,一群人點一壺茶,就這樣聚一下午。蕭蕭就經常加入前輩們的茶聚,聽張默、洛夫、碧果等人聊詩。因為這段因緣,使得蕭蕭與創世紀的緣分也特別深,同時,他也在心裡埋下一個疑問:「我們這一輩與前輩們,有什麼不同。」

「因為當時接到創世紀入社的邀請,笠詩社也邀請、藍星也來邀請加入。」面對前輩們的青睞,蕭蕭一方面深感榮幸,卻也同時不安。因為自身與前輩們的成長背景不同,他們不是經歷戰爭、跑遍大江南北後撤退來台,就是經歷日本統治、跨越語言的一代。蕭蕭自覺自己的苦難僅有升學壓力,跟前輩們大不相同,比起跟在前輩們巨大的身影後,他決定與同輩們一同尋找,屬於這個世代的「現實」。

或許是成長於一個猶疑的時代,這一代青年顯得特別活躍。經歷中國民國退出聯合國,與美、日盟邦陸續斷交,身分認同的迷惘、與國際外援的中斷,衝擊著這一代的青年們。文壇內部也幾經衝擊,兩次新詩論戰,外加世代經驗巨大差異,令他們更急於尋找屬於自己的樣貌。

同世代的青年當中,蕭蕭與陳芳明的相遇極早。在那個報紙仍是重要資訊來源的時代,關心時事、愛好文藝的青年們,時常相聚於圖書館的書報架前。當時就讀於輔大歷史系的陳芳明,與就讀中文系蕭蕭,就這樣因著對文字的渴求而相遇。後來兩人參加「戰鬥文藝營」時分在同一組,共同接受瘂弦、鄭愁予的指導。

延續著參加文藝營的觸動,兩人共同在輔大創辦了「水晶詩社」,聚集了許多愛好詩的青年,也因此與友校詩社展開了互動。特別是當時文化大學的華岡詩社,剛從寫作協會獨立,在林鋒雄的號召下聚集了陳明台、蔣勳、龔顯宗、黃勁連……等人,也結識了師大噴泉詩社的李弦,以及當時人在輔大就讀外文系的羅青。經常因詩而相聚的他們,經歷過前輩詩人們「三分天下」的時代,這票不甘平凡的青年,即將揭開詩壇蓬勃一頁。

 

騰龍攀雲,浪勇退

「我們敲我們自己的鑼,打我們自己的鼓,舞我們自己的龍。」龍族詩社著名的發刊序詩,鼓舞著無數習詩青年結社。

「龍族」的起源,始自蕭蕭與幾位詩友的省思,他們立志要走出嶄新的道路。蕭蕭因為經常出沒創世紀詩社的關係,結識了辛牧、施善繼。當時在台塑任職的辛牧,趁著《台塑月刊》的編務之便推廣現代詩;施善繼雖與創世紀前輩互動密切,在詩的主題選擇上,卻相當傾心於現實關懷。察覺此況的蕭蕭,再次啟動了他的領導本能,找來兩人共同商議成立一個「屬於青年且關注台灣現實」的詩社。這即是龍族詩社成立的最初衷 。

後來三人各別推介同世代的詩友加入,陳芳明、林煥彰、喬林、景翔、蘇紹連、林佛兒……等人陸續加入。蕭蕭在此時與一位日後多次合作、情誼悠長的詩友相遇,那即是蘇紹連。兩人是不相識的,只因蕭蕭某次讀到蘇紹連的詩作,一眼即被他特殊的詩風給吸引,發覺這是個與前輩、同世代都儼然不同的創作者。於是在提議成員名單的時候,蕭蕭迫不急待邀請這位未曾謀面的詩友加入。而這段因詩而知惜的情誼,將在往後發展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契機。

在龍族創立一年四個月後,因為一些人際難解的誤會,不願起紛爭的蕭蕭選擇退出。因蕭蕭引介而加入的蘇紹連,也選擇與他同進退,並反過來邀請蕭蕭加入以台中師專校友為核心的後浪詩社。

1973年,蕭蕭26歲這年從師大國研所畢業,返回故鄉彰化擔任教職。也在這年與夫人戴惠櫻結婚,成家立業揭開人生的新頁。這段遠離詩壇核心台北的時期,在蘇紹連的力邀下,蕭蕭仍參與著《後浪詩刊》及其後轉型的《詩人季刊》,然而此時的蕭蕭雖然仍常關注各方詩作發表,卻漸漸不願動筆評論了。蕭蕭在這年的年表上寫著:「此後五年未與詩壇來往。」或許當時的青年蕭蕭除了忙碌,心中還藏有不願與人說的故事。

眼見曾並肩的戰友突然銷聲、去信也不回,焦急的蘇紹連於是親赴蕭蕭住所,然而所見竟是人去樓空……在那個沒有手機、輕易就能斷絕聯繫的時代,蘇紹連在《詩人季刊》發表了〈舉目望蕭蕭〉一文尋人,展示蕭蕭過去寫給他的信,揭示一段不曾與人道的心路歷程,文盡之處,蘇紹連忍不住忘情呼喊:「蕭蕭,你在哪裡?」兩人相知相惜的情誼溢於言表,多怕這一別即是永遠。

蕭蕭致力於詩創作與詩史建構,陸續創立、參與龍族詩社、後浪詩社及其後轉型的《詩人季刊》。圖為《龍族詩刊》。

(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提供)

 

散文途中一哩詩

或許是蘇紹連的呼喚起了效果,1977年8月,轉調台北再興中學的蕭蕭,再次回到了詩壇。彼時正逢台灣十大建設逐步完工,經濟昂首起飛的時期。許多的著書機會找上了蕭蕭,蕭蕭終於能將他對文學的理想,送到更多的民眾面前。

不過專注在發展詩的蕭蕭,出版的第一本作品集卻是散文集《流水印象》。甚至在1980年這年,標註自己透過發表〈朝興村雜記〉系列散文,而「正式專事散文創作」。看似遠離詩,卻藏著蕭蕭對自身創作的反思,他自謙:「嚴格說起來,我覺得自己的詩,到近期才比較精彩。」經常評論別人作品的蕭蕭,也常審視自己的創作:「早期的詩其實還是匠氣還在,講究文字鍛鍊比較厲害,比較屬於還在摸索該怎麼發展。」青年蕭蕭對自己的詩作還不滿意,不只是想將自己的創作技巧推向新的里程,也不願重複前輩們的行跡。於是他選擇透過散文來衝擊自己,試著將自己的語言軟化、變得更自由。雖然嘴巴上說著要「專事散文」,心裡仍醞釀著詩。

面對無常的2020年,蕭蕭趁機整理並出版了自己早期的五本詩集,全數收錄為《無法馴養的風 蕭蕭.20世紀新詩全集》一冊。未及認識青年蕭蕭的讀者,可從全集窺見他的思索與轉變。最初風格如「天何裂而為這些雨花?/雲/而陰,而影/只是不知/天」〈舉目〉、「最後一聲更鼓敲著/你走著/走在最後一聲煙雲裡」〈有無中的雪意〉,這般簡練的語言、古典幾何的佈景;經過蕭蕭有意識調整後,逐步轉向「天空默默移往/視線之外/不知誰為他塗上全然的黑漆/不知天空淚水落向哪裡?」〈傷勢〉、「風吹著雲,雲在天外/絕裾飄送著曾經,曾經是愛/我緊緊抱住風緊緊抱住」〈不捨〉、「痛苦的釘子/已從肋骨取出,銹與污血」〈四十歲以後〉,詩幅雖然多是短章、小詩,情境卻已展開、句式變得多元,推向優游自在的筆觸,甚至如〈河邊那棵樹〉系列,不匿情意、率性直抒、短句捷奏。

他將《雲邊書》的後記選進這本全集裡,當年的自己如此歸類前四本創作:「我喜歡那樣的意念一閃,像雲飄過天際,沒有水紋。」點到為止、不以多餘的敘述限制讀者代入。這種詩風的選擇,或許也是因為屢見現代詩遭讀者質疑,除了奮力編集詩選、詩論為讀者引介以外,蕭蕭也用自己的創作傳答──現今的詩,應無距離。

 

為現代詩開一扇窗

1974年,蕭蕭與張漢良同獲創世紀詩社「創立二十週年詩評論獎」,兩位青年詩評家雙璧一中文、一外文,從不同的根本出發,在論戰後典律崩解的時刻,共同重探台灣現代詩學的立論取徑。正因為深深體會現代詩不為現代人理解的困境,因此與張漢良一起編選《現代詩導讀》,名之為「導讀」,開宗明義要作為尋詩者的導航,為現代詩開一扇親向大眾的窗。

基於這樣的初衷,蕭蕭後來一手撰寫《現代詩入門》、《現代詩演練》等面向新手的入門帖;另一手又寫就《現代詩學》、《台灣新詩美學》等規模宏大的詩學定樁之作;並與張默合編《新詩三百首》,為無數學子遞上綜覽詩界的萬花筒。蕭蕭心中所懷想的藍圖,是打造一個懂詩、品詩的世界,如同他在《現代詩學》序中所說:「一個詩的民族,應該是全民共同關心詩的命脈,有想像傑異的詩人努力創作,有喜好詩情畫意的讀者閱讀,更要有思辨能力高強的評論人才為詩做分析、做解剖,時而演繹,時而歸納,伴著詩的創作形成另一股清流。」當一篇精彩的詩章寫就之時,這世間懂得發出讚嘆的喝采,此外無他。

關於蕭蕭在建構台灣現代詩史的用心,《吹鼓吹詩論壇》主編、學者陳政彥曾指出,蕭蕭在參與《詩人季刊》時期便為文爬梳台灣現代詩發展歷程,諸如〈中國新詩發展史略〉、〈現代詩批評小史〉,為1949年以降空白的現代詩史補上紀錄。此外,也承續了陳千武的「詩的兩個球根」說,透過《現代詩入門》一書,將缺席的日治台灣現代詩史,補進了無數學子的視野中。

回顧蕭蕭又編又評又寫、著作等身的秘密,除了擁有豐富教學現場經驗,深知習詩者的需求,也得力於出版社屢次的支持。坐擁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若無蕭蕭勤奮、劍及履及的個性,恐怕也難成就如此廣大的影響力。因著這樣的執著與行動力,催使他在1992年,《藍星季刊》再次休刊後,發現多位耕耘評論的詩人暫失經營舞台,於是他再次號召諸位詩友,與尹玲、白靈、向明、李瑞騰、渡也、游喚、蘇紹連等人,集資催生了台灣首個以評論為出發點的詩人結社──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

 

詩選的意識,詩的意志

不過影響力也會成為阻力,尤其在勇於推翻典律的詩壇,辛勤建構詩學、詩美學藍圖的蕭蕭,在一定程度上也面臨著「被解構」的挑戰。

蕭蕭自1982年獲張默之邀參與《七十一年詩選》編輯團隊後,便持續擔任年度詩選編委至《2017台灣詩選》後卸任。歷經爾雅、現代詩社、創世紀詩社、台灣詩學季刊社、二魚文化等多個出版單位接棒,遍覽35年來在各版面發表的詩作。

回顧編輯年度詩選的漫長歷程,蕭蕭也曾多次面臨各方質疑:「我同時是詩選跟散文選的值年主編,曾有一年還是兩邊同時。大家會認為你掌握了生殺大權,其實我們並不是因為是朋友我才選你。」雖然值年主編擁有從編委挑出的詩作中進行初選的權力,然而最終仍需經過編委會議討論、彼此說服後,最終才能選定詩作:「這是一個共同意識的詩選,而非一人意志詩選。」蕭蕭如此說道。

而去年出版的《新世紀20年詩選》,頂著「新世紀20年」之名,也引起許多關注。這本詩選的出版緣起,便是以2000年以來這20年間的年度詩選為基礎,從入選達五次的詩人中進行挑選。因為有著20年的長幅,必須拉長時間來觀察,有些近年崛起的新秀,或曇花一現的才俊,相較於長期經營創作、並持續醞釀熟成的詩人,就比較難入選。並非不鼓勵新人,而是站在編選者的角度,能與詩長跑的深耕者實屬難得。

蕭蕭也不否認,無邊際的網路平台很難盡覽,仍需以紙本的發表為主要範疇:「沒有守門人機制,就是沙子跟金同處一袋,沙裡挑金一定不容易。」《新世紀20年詩選》選錄的範疇,或許與慣用社群的讀者們的記憶不盡相符,然而作為編委們多年編選經驗的厚度展現,甚至拉長為35年來編輯年度詩選的視野盤點,在目前紙本刊物式微的時代,亦是寶貴的雕琢。

▲2013年蕭蕭獲得第二屆星雲教育獎之「典範教師獎」,與黃榮村(左)於佛陀紀念館留影。(蕭蕭提供)

 

大道無盡猶少年

而說起蕭蕭自身的二十一世紀,幾乎與明道大學合為一體。

2004年,蕭蕭接到大學同學陳維德教授的邀請,以及曾任《明道文藝》社長的多年友人陳憲仁說服,毅然決然結束32年的中學教職,返回故鄉彰化的明道大學任教。蕭蕭當時在心裡問自己:「我能為明道做什麼?為彰化做甚麼?」已經57歲的他,卻仍如少年一般懷抱憧憬,因著對故鄉的愛,選擇了放棄悠閒的退休生活、展開長達13年的新征途。

蕭蕭在明道歷任通識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人文學院院長,在不同的職務任內,在彰化鄉間的這所大學校園內,打造了「追風詩牆」、「鳳凰詩園」、「笠詩路」、「詩學研究中心」等屬於詩的版圖。此外,最為難得的是他也在這濁水溪曾流經過的土地,打造了台灣第三個詩歌節──濁水溪詩歌節。

明道大學在蕭蕭的努力下,從2008年開始連年舉辦濁水溪詩歌節,也舉辦多場詩人的學術研討會,如錦連、管管、張默、鄭愁予、席慕蓉……等詩人,都在他的安排下,入駐這個濁水溪北岸的校園。

2017年,蕭蕭自明道大學退休後,寫作的能量依舊不減,陸續出版了《空間新詩學》、《物質新詩學》與《心靈新詩學》的新詩三重奏系列;也在2020年出版了第二本茶詩集《雲華無盡藏》,對於創作的實驗始終未曾止息。一如他那來自風嘯聲的筆名,成長於八卦山腳下這位永遠的文學少年,一路走來敞懷迎著風、昂首向著雲,他撫過文學田野的無數芽苗,他令詩的世界不停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