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雜誌
2024.09 VOL.467

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的長篇歷史小說在近年迎來了一個創作高峰,眾多作家紛紛回首過往處理本土的歷史/文化議題。本期專題以「重返Y2K:從新鄉土現象到長篇歷史小說風潮」為主軸,邀請到王幼華擔任客座主編,回顧西元2000年後臺灣長篇歷史小說的發展與變遷,那些豐碩多元的文本從臺灣獨特的歷史脈絡中挖掘素材,以時間、事件、人物、族群等多重角度重塑歷史圖景。

 

首先,林載爵、蔡寬義與胡長松為本期專題另外增添了不同的深度:林載爵以出版人的視角,從華文歷史小說發展的中斷說起成功的歷史小說要件;蔡寬義從歷史小說的定義出發,談西元2000年後臺灣歷史小說所關注的焦點,並預告歷史小說在世代更迭後,將逐漸反映出時代的多樣性,開展出更遼闊的視野;胡長松則強調鄉土文學、族群母語文學和歷史小說的新航向,並指出面對全球化和地緣政治的挑戰,臺灣文學需要繼承傳統,同時回應新時代的變化。

 

而在這些歷史小說作家中,施叔青、鍾文音、陳耀昌、藍博洲、巴代、朱和之與王湘琦無疑是當中的重要人物。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及鍾文音的《百年物語》三部曲以不同特質的人物同探臺灣島上長期存在的身分認同議題,可謂臺灣歷史小說的經典剖面。前者在專題中談到了小說與史料的不同,後者則詳細說明自身創作歷程中的虛筆法如何虛實交織;陳耀昌用紀念歷史小說創作時田野踏查協力者的方法論田調之不易,過程既動人且詳實;藍博洲回顧過去在創作時堅守紀實與虛構平衡的原則,要尊重史實,也須注意審美空間;巴代通過《大巴六九部落系列》解鎖歷史中的矛盾與真相,並藉創作將部落文化融入敘事,為原住民族群史提供了另類的參考資料;朱和之則回憶自己如何以蕃地警察城戶八十八此一人物深入殖民統治下不同群體的複雜關係,並提出了小說呈現多重歷史視角的可能性;最後王湘琦用精神科醫師的經驗,以《俎豆同榮》表達了對移民社會中文化融合與傳承的關懷。他認為謙卑與同理才是族群融合的核心,想要化解衝突,你得先做一場共榮的夢。

新書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