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運動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近年來引起了廣泛關注,具備社會運動背景的作家,以作品作為文化政治實踐,他們書寫生命政治,或者說,書寫反映其生命政治。
這些作家如何、為何選擇文學形式/行動?
社會運動經驗對文學創作有何影響?
社運書寫如何處理寫作倫理的問題?
為什麼社會議題必須透過文學的擬態、喻示、指涉,才得以引發公眾的情感認同及深刻反思?
本期專題「來自現場的筆──社會運動經驗與文學書寫」,處境殊異、條件與風格各有所長的寫作者,說著困惑與矛盾、思索與行動,從街頭到書桌並非單向,反之亦然,來回反覆都是生產勞動,也是日常政治。
文學與社運在本質上是很接近的,都是對既有秩序的干擾與抵抗,質疑主流對真相的壟斷,以行動鬆開認識的有限性,打破想像的邊界,提出個人與時代共振的切身探問。文學書寫的扎根與拓展、社會運動的日常生活化,都將隨著臺灣民主開放的進程,更為豐沛多元、張狂野放。此次的專題毋寧只是墊上一塊打底的紅磚頭,期望能引發更多對話、實作與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