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蔣皓

 

【自由談】

愛文——玻璃紙的故事 ◆楊富閔

在未來追貓的女人 ◆章緣

 

【本期專題】讓我們開始吧:採訪如何成為一種技藝

曾經,想要成為「我」以外的任何人 ◆郝妮爾

不是浪尖,是菌絲——顧玉玲談寫報導文學,有時小說 ◆楊若榆

《Openbook閱讀誌》,用閱讀把大家連結在一起 ◆田育志

這未嘗不是一種邀請作者互相魔法對魔法(拉椅子) ◆何曼瑄

你告訴我,然後我去告訴別人——蔣亞妮採訪的時候 ◆張嘉真

謹慎光譜的三種位置——日本藝文人士採訪經驗 ◆煮雪的人

切換「戲迷」與「採訪者」間的身分 ◆吳岳霖

採訪過程所描述的作品,若和最後演出不一樣怎麼辦? ◆白斐嵐

我慎重的好奇 ◆溫若涵

「——或許,你有在愛某某嗎?」 ◆許俐葳

編輯們的告解相談室 ◆郝妮爾

去到距離文學遠一點的地方 ◆王昀燕

遲來的二手書寫 ◆連明偉

採訪寫作的旁觀與介入——專訪胡慕情 ◆尹俞歡

清醒的時候都是在寫——李屏瑤×郝妮爾對談側記 ◆張落落

 

【聚光燈】

風雨行旅,食色知味——王琦玉、毛奇對談《北山時雨》的書寫思路 ◆周先陌

藉著一口好食,我們終於在時間中安頓下來——《北山時雨:我的京都前妻懷孕了》 ◆馬欣

 

【人物春秋】

陽光正好曬入快門——專訪徐蘊見《做生命的獵遊者—:非洲野性大地的生命養分》 ◆吳易珊

島.湖.海——杜國清教授的文學心靈與學術視野 ◆洪淑苓

長廊盡頭的詩心與詩情——憶念恩師杜國清教授 ◆涂書瑋

臺灣文學外譯的 Pilot House——懷念杜國清先生 ◆江寶釵

曾經,走在同一條詩路上——紀念詩人李魁賢 ◆陳思嫻

 

【特稿】

甦醒的靈魂——記第十一屆楊牧文學獎頒獎典禮與青春組詩創作得獎作品展 ◆張寶云

 

【談文論藝】

荷花池畔的人文風景——談陳祖文老師《老瘸子與劊子手》及其他 ◆張錦忠

追憶劉子健先生——兼具家國情思與國際襟懷的史學家 ◆段昌國

金門文學觀察 ◆黃克全

教育之父劉真——臺灣師資培訓的推手 ◆六月

 

【書的世界】

武俠是自我面對的江湖——讀伍軒宏《尋隱劍》 ◆蕭義玲

以最小阻礙方式前進——談鄭聿在社會規範下的《普通快樂》 ◆余欣娟

同體——讀沐羽《造次》 ◆吳億偉

敘事散文的鄉愁——《離開漁村以後》自序 ◆李有成

知性與感性的交融——呂自揚《詩寫臺灣第二集》讀後 ◆廖振富

 

【我們的文學夢】

AI時代下,人類的優與劣——王文華的文學夢 ◆王文華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北美、澳門 ◆李秀臻、陸奧雷

 

【草原副刊】

看芒草 ◆王信益

遇見拿破崙 ◆章緣

世界不知道我的執著 ◆紀小樣

 

【銀光副刊】

玄奘大師頌 ◆夐虹

伴我半個世紀的花梨木餐桌 ◆鍾玲

超過兩萬公里的多邊形循環之理性浪漫 ◆劉光能

思念像風箏想爸爸 ◆龔則韞

如夢下西洋 ◆張錯

旅人猶在歸途 ◆張至璋

不同時代,不同女性——談邵洵美、瘂弦、向明三首寫少婦的詩 ◆向明

聲音——給詩人瘂弦老師 ◆蔡忠修

編者簡介
封德屏 主編
詳細資料

ISBN:9771019912004-04

叢書系列:文訊雜誌

規格:26x19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