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華苓,女,籍貫湖北應山,1925年1月11日生,2024年10月24日辭世,享壽99歲。1949年來臺,1964年赴美旅居至今。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畢業,在美國取得柯羅拉多大學等校的榮譽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東海大學等校。1981年,與保羅‧安格爾一同得到美國50州州長所頒發之「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1990年,小說《桑青與桃紅》英文版獲得「美國書卷獎」。曾獲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多座國際獎項。
聶華苓創作文類有小說、散文及翻譯等。其小說內容多圍繞在抗戰時的回憶、來臺人士內心的迷惘與失落、中國人(尤其女性)在動盪時代中的境遇等,刻劃失根的心境,反映作家自身的漂泊。早期小說以寫實為主,後期則有現代主義傾向,善於使用象徵手法。代表作《桑青與桃紅》,寫一個女性於中國、臺灣、美國等地輾轉流亡,終致人格分裂的結果。散文方面,聶華苓多懷舊之作,內容可分為中國、臺灣、愛荷華時期的生活經驗,以及返臺、返鄉時的歷程。她以敏銳的筆調書寫故人往事,感情真摯而深刻,創作小說的功力使她善於捕捉意象、以細節刻劃人物。她的作品在臺灣、馬來西亞等華文地區出版,亦被譯為英、波蘭等多國文字發表。
來臺後,擔任《自由中國》編輯時,聶華苓受雷震、殷海光等人影響,追求自由民主,反對反共八股的作品,與當時任《聯合報》副刊編輯的林海音同為當時的臺灣文壇開創新局。1964年赴美,受聘為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顧問,1967年和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一同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邀請世界各地知名作家同堂共聚交流,開拓眾多海外作家的視野與心靈,對國際文化交流的貢獻卓著。走過半世紀的文學之路,聶華苓在創作、編輯、推動國際寫作計畫各方面皆能貫徹自由主義的理念,獲得各方人士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