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華麗轉身的妳:記宋如珊教授

2022-05-13
作家
劉秀美
關鍵字
活動攝影

在一個沒有妳的地方寫妳,我心憂傷!

所有事件經過敘事,已無法擬真。寫不出真實的妳,也寫不出我心目中的妳,一切只能是筆下的思念。

3月29日青年節,這個目前沒有假期支撐的節日已睽違許久,卻是一個歷史意義上的「革命先烈紀念日」,假日與時代意義皆已遠去,妳卻選擇在這天離開。「媽媽剛才16:39在睡夢中去當天使了!」五點下課打開手機,翩翩傳來的訊息跳了出來,第一時間我沒有落淚,卻忽然回到了前一天的醫院。周二要回花蓮上課,心繫在醫院的妳,也想念我們每周固定的相聚,放下手邊工作直奔醫院。與其說到醫院為妳打氣,不如說每周回學校上課前,妳都會給我滿滿的鼓勵,讓從來不太喜歡站在教學台上的我,一路前進。

是陰雨紛紛的三月天,醫院窗外雲層深厚而層疊,妳說看見大海了,醫院外沒有大海,但妳和家人年年來花蓮看海,我知道大海早已深印在妳的腦中。時間晚了,我必須回去準備第二天返校,我說課結束就回台北,妳點點頭示意我安心離開,但卻緊握住我的手沒放開,我輕聲地在床邊說,周四我就回來。但,妳終究沒有等我回來,其實妳已經向我道別了。

我們怎麼認識的?妳曾經問我。說妳忘了,我卻記得很清楚。當年我借住在老師家,我們恰恰比鄰而居,一直知道妳是個功課很好、老師口中的優秀學生,但因為人嚴謹,不苟言笑,和我一起同住的研究所學妹們都有點敬畏妳的威嚴,因此我們很不熟!我從來是個不太用功的學生,老師希望我考研究所,我卻東躲西藏的不務正業。有一天妳忽然登門造訪,不知是否老師派妳來的,那天下午我們談了很久,內容我不記得了,但我被說服了,此後踏上學習之路。一路走來,如果沒有妳,我應該又是個半途而廢的逃兵。

那是個很深刻的印象,九○年代大陸當代文學在台灣的大學殿堂尚未形成風潮,其時中國文化大學聘請唐翼明先生教授課程。妳和一些同儕積極組織大陸當代文學研究室,造就了一股讀書風潮。那時尚未進入研究所的我,看著妳們抱著書本進出研究室,不時地舉辦小型論壇,不知為何我總是想到《未央歌》中那充滿理想與青春夢想的時代。期間也跟班了幾次,對於陌生的文學領域燃起了一股好奇,雖然後來基於興趣,我選擇台灣文學為研究對象,但那些年隨著妳閱讀以及不成熟的評論學習,影響我日後甚深。

事實上,碩士期間妳研究的是翁方綱詩學,博士班尚未結業已進入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任教,更是一兼扛起中國大陸當代文學教授課程,自此轉而鑽研於大陸當代文學和現代小說教學與研究二十餘年。學術著作《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可以說是第一本從台灣視角論述大陸當代文學流派史的書籍,也是妳研究大陸文學十年、教授大陸文學七年的成果累積,這本書對於文革後十年大陸文學的發展建構了一條清晰可尋的脈絡。猶記得在一次論文答辯的場合,一位老師提到,她是因為妳這本書的影響,才一腳踏入大陸當代文學的研究領域。聚焦於大陸作家與作品論述的《隔海眺望――大陸當代文學論集》,對於丁玲、古華、韓少功等作家作品的詳細研究令我印象深刻。

2014年古華來台灣,妳受邀擔任他在紀州庵文學森林演講的引言人,記得也是四月天,當時妳的癌症已經骨轉,大家勸妳暫時休息先不要答應任何邀約,但妳只說了一句話:「古華來了,我怎麼可以不出現!」是啊!妳總是如此盡責的在自己的專業上,卻往往忘記身體發出的訊息。

我們雖然不在同一所大學任教,卻不時聽到學生對妳教學認真與授課風采的津津樂道。妳走了,學生留言滿滿懷念的是妳在課堂上令他們受益無窮,如何引領他們走入當代文學殿堂,以及生活中慈愛的關懷與宛如天使般的心靈疏導。無庸置疑,當時在台灣學界從事大陸當代文學研究及教學的中青代,妳可以說是引領先鋒。早期為《文訊》、《聯合報》撰寫大陸當代文學及文化專欄,爾後更是為秀威出版社主編當代文學叢書,引進不少大陸優秀學術論著,許多大陸知名學者都因妳的引介才走入台灣學界。走在研究前
端,促進兩岸交流,非妳莫屬。

妳的另外一個創舉是有關「辦學術期刊」的理想,那時候妳和魏美玲教授深覺台灣沒有一本專門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主要研究取向的學術期刊,因此決定要辦刊物。對於一般人而言,那是個多麼艱難的事情,但為了辦刊物這件事,妳們也就行動了起來,從「中國現代文學」的成立到《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的發行,不過短短的半年時間。從資金的籌措到編委的尋找到出刊,我身為一個旁觀者簡直驚訝得無以形容。從旁觀者成為局內人是被妳的學術熱誠感動了,終於在妳的懇談下加入編輯工作。像我這樣的一匹野馬,很難想像自己停留在期刊十多個年頭。

2005年妳確診乳癌後,經過治療仍然回到工作崗位繼續教學,彷彿病魔從來沒有來過,看著妳積極而美麗前進的身影,我一度以為惱人的疾病已經遠離。永遠記得那一天,2013年12月18日,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和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學館舉辦了大型的國際會議「眾聲喧『華』:華語文學的想像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在你的運籌帷幄下,幾乎邀請了海內外所有的知名學者與會,壓力之大可以想見。但那一天正好是妳要返回榮總看檢查報告的日子,妳千叮嚀萬叮嚀才離開會場。遺憾的是會議進行一半,妳在電話中告知檢查報告顯示癌症骨轉移,被醫院宣判已經末期。沒想到沒多久妳就返回會場了,妳擔心我知道訊息後無法獨撐會議大局。此後妳在抗癌的路上展現了無比的毅力,一如對學術的執著與熱情。二次治療後妳再一次返回教學舞台,妳的勇敢可能連上天都感受到了,挺過了醫生所擔心的危險時間,可惜工作上的勞累終究引發了2015年的猛爆性肝炎。親朋好友百般勸說,妳不得已捨下了最愛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專心養病。一路走來,相信所有的苦痛點滴在心頭,但妳仍然為了需要妳的人而堅持,為生命譜下了珍貴的樂曲。

學術期刊越做越好,但妳的癌細胞又開始轉移,已經無法再花心力在期刊的妳,抱著滿懷的歉意把責任託付給我,忽然間我覺得自己在這條路上長大了,必得馱起這巨大的包袱行走。當期刊進入科技部核心期刊時,妳把功勞全部歸給我,可知如果沒有妳在背後的支撐,我根本走不下去。期刊是妳以生命熱情成就的,我心裡自然瞭解一如妳孕育的孩子一般,這是雖辛苦而我始終不敢放手的原因。我沒有任何言語,但妳彷彿會讀心術,不只一次溫暖的說:「如果很辛苦,就放手吧!」,在醫院時妳又再一次也是最後一
次告訴我:「如果辛苦,就不要做了。」我終究是一個左顧右盼的游移者,就在妳生病期間,我又想著要做台灣原住民族遊戲和繪本,雖然這不是妳的研究領域,而且妳從多年前申請提早退出教學場域時,就說了要離開學術生活。

但在每周的相聚時刻,我仍然會叨叨絮絮地聊著我的夢想,不管我要做什麼,妳總是百分之百支持,包括我說不想教書。原住民族繪本和遊戲終於付諸實現,我沒想到的是妳竟然主動幫忙寫了套書的第二本《巨人阿里嘎蓋》文字稿。雖然聲稱已經離開學術界,妳還是負責任的增訂早年出版的論文集,2020年《掙扎.反思.探索:大陸當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嬗變》再版,妳說這是此生應該要完成的功課。

未到春四月,妳離開了!

妳疼愛的加加童言童語的說,他看見如珊阿姨躺在白雲上吃棉花糖!我彷彿看到妳悠閒自在的臥在白雲上,笑看人間世!繪本《巨人阿里嘎蓋》遲了一步,妳的真情散記《我們》也來不及付梓,這兩本著作是妳華麗轉身後的安可曲,這就是溫暖的妳,臨別還不忘留下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