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喧嘩的小鎮史卷——讀野夫《國鎮》

2022-01-01
作家
黃錦珠
關鍵字
活動攝影

野夫《國鎮》是一部寫法相當特別的長篇小說。小說企圖描述一個湖北西南邊區小鎮──「國鎮」的歷史,但內容既不是以事件為中心,也不是依照時間前後順序來敘述,而是先將每個人物寫成一個獨立篇章,宛如個人傳記一般,這個部分約略占全書前六成篇幅,然後才運用後面約四成的篇幅,集中筆力去敘述情節發展。這兩部分並非截然二分,專敘人物的部分,曾插入少數敘述情節的篇章,主敘情節的部分,也插入一二人物傳記,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前半部分描寫了小鎮裡頗具代表性的各種人物,從最底層的叫花子、無業遊民,到各行各業居民,包括剃頭師傅、石匠、趕屍匠、供銷社店員、茶館老闆等,再到知識階層,包括學生、教師、護士、牙醫、傳統中醫等,還有手握政權或兵權的各級官員,包括文教站站長、派出所所長、人民武裝部部長,以至最高地方首長──鎮長。這些人物分屬於小鎮的各個行業,展示了小鎮居民的不同屬性與彼此關係,一同構成小鎮日常運轉的生態版圖,一方面充分展現小鎮居民的樣貌,宛如繪製了眾生百相的人物圖譜,另一方面也透過個人的際遇,間接敘述了小鎮部分歷史,為即將來臨的風雲大事,鋪設好生動鮮明的背景舞台。

小說主要的故事時間坐落在二十世紀中葉,但不同人物的生平及相關事蹟,可能牽涉到民國、前清,甚至更早的時期。所有人物共同交織的年分,主要是1950至1966前後共17年的時間。「1950」、「1966」、「17」這幾個數字,在小說中不只出現一次,好像鐘錶的報時裝置一般,時不時響噹一聲,成為醒耳的音頻。小說後半集中敘述的情節內容,乃是1966年,即文化大革命發生前後兩三年間的風雲反覆。原本自1950年起,持續十數年的清算、鬥爭,似乎形成某一種民眾都已經接受的共識與平衡,但文化大革命卻在很多人還莫名所以的時候,打破了既有的平衡。自1966年伊始,各種牽涉鎮上居民、攸關死生傷痛的大小事件,不但將原本有意遠離政治風暴的人襲捲進來,也將原本位居要津、高高在上的人狠狠拉下來。例如知識階層的「葉老師」、「潘老師」,出身被劃歸黑五類,在早期各種政治運動中遭到整肅,為了避免招禍,他們努力降低姿態,與世無爭,只求平安生活。但文化大革命的狂風還是吹折了他們的生命之樹──葉老師遭到紅衛兵圍毆,受傷落水溺斃。潘老師不但被紅衛兵抄家,還遭古站長威脅,最後選擇割腕自殺。平民階層如「譚師傅」,自1945年即在小鎮從事剃頭行業,妻子譚嬸娘是街上有名的接生婆,兩夫妻為人良善,時常接濟街坊鄰居,深受大家愛戴。然而譚師傅因抗日期間為國殺敵,曾經進入幹訓班受訓,文化大革命風暴中被羅織為匪諜罪,遭就地處決。掌權階層如「黃鎮長」,他平素接受中央號令,設法維繫地方秩序及平衡,日常自律甚嚴,可說是盡職的地方首長,但在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中,被打成走資派,遭遷怒的鎮民打死。又如經營茶館的「牟幺幺」,原是江湖幫會的兄弟,新政府成立後解散幫會,他雖繼續經營茶館以維生計,卻極力避免與官方產生接觸,但因他重義氣,講道理,小鎮居民一有糾紛,還是習慣聽他排難解紛。葉老師溺斃河中,牟幺幺指揮街坊一起下水尋屍,又與譚師傅領頭抬棺,幫葉老師下葬。他看不慣文化大革命初起時那批紅衛兵,後來與宋牙醫、二中學生吳群恩等聯合,組織「揪赫團」。宋牙醫原是行走四方,經常到他鄉他縣幫人治牙的遊醫,因見多識廣,對政治走向別有一番見解。吳群恩是個資質聰慧的學生,自行研讀馬克斯思想,但不想涉足政治,對當權派一向敬而遠之。他們三人都因葉老師之死而心生不平,也對紅衛兵四處抄家、迫害他人之舉深感不滿。終於,宋牙醫在多方蒐集資料以後,與牟幺幺、吳群恩決定挺身而出,成立「揪赫團」,對抗當時的紅衛兵。

「揪赫團」成立之後,情節一步一步緊張化。黃鎮長死後,省軍區派來軍代表小單,表面上是支援左派,其實是聯合毛部長,打擊「揪赫團」。宋牙醫老謀深算,大戰前夕緊急出發去外地進行串連。鄭所長曾經試圖調停雙方,避免發生血戰,終未果。最後,牟幺幺與單代表在武裝衝突的槍火中雙雙喪生,同時陣亡的還有雙方十幾個人。在一個小小的邊區古鎮,發生如此慘烈的分化與武鬥,可以說是整部小說高潮所在!這次武鬥慘案,致使民間道統的在野代表人與官方正式任命的軍代表同歸於盡,暗示詭譎反覆的文革風暴中,一方小鎮已然失去方向,歷史,就像無頭亂竄的虺蠅罷了!

小說前大半部專寫人物時,不但每一個人物栩栩如生,而且充分展現邊區「巴子侉」的風土人情,同時,政治因素的影響力也隨時潛伏在字裡行間。理論上雖然有避世遠遁的隱逸人士,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夠真的隔離人群而獨活。有人有群的所在地,政治便有如空氣、水分子一樣無所不在。小鎮中趾高氣昂者,是被劃歸政治正確、走紅的當權派。低聲下氣、委曲求全者,是被政權剝奪人權的失勢派。當文革風暴刮起,小說以冷靜之筆,客觀刻畫不同派別人士各自認定的革命意識或理解。第一批打起文化大革命旗幟的紅衛兵以及古站長、毛部長等,逼死了葉老師、潘老師、譚師傅等人,但他們對於文革真正的方向與目的,其實也是一知半解。牟幺幺領導的「揪赫團」,與其說是要跟隨文化大革命的真正方向,不如說是看不慣古站長、毛部長行事不端,於被欺壓多年之後,想要一吐積怨、快意恩仇的反擊。小說也在曲折的情節發展過後,指出這場席捲全國的革命風暴,其實是最高領導階層消滅異己的內鬥手段!

無論如何,死生老少繼續迴旋輪轉。血戰過後,宋牙醫成為國鎮名義上的管理者,吳群恩決定離開小鎮,出去看看世界,葉老師的遺腹子即將出生──老一輩的居民凋零了,新的生命仍有可能繼承上一代的血脈,讓小鎮繁衍生息,國鎮的歷史還有機會繼續寫下去……小說最後一個篇章題為「國鎮志」,詳細介紹了小鎮的地理形勢,也慨嘆小鎮的成長歷史成謎,然而這部小說為國鎮留下17年的詳細史蹟與人物誌,即便小說屬於虛構文類,即便其中人物、情節都只是想像,但滋養、培育他們的山川地物、風土人情,以及流淌在虛構人物身上的意念、性情,其實都是以現實的地景與人心為模型。此中傳達的居民眾生相及其感情、意志,不但深刻動人,也在某種層次為邊區小鎮留下飽含情意的史誌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