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風,邦之豪雄:心訪王邦雄教授

2021-07-16
作家
高柏園
關鍵字
活動攝影

★一、緣

訪問王邦雄老師既是一種樂趣,也是一大挑戰。尤其對一位追隨王老師超過40年的老學生而言,訪問、介紹王老師,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美妙因緣。

原來,文訊雜誌社封德屏社長,要我幫忙提供訪問王老師的人選,我認為與其由他人推薦,不如由受訪者自薦,於是,我就成為了今天的採訪者。諸君試想:此非命而為何?懷著愉悅的心情接受師命,並以今日之心訪形式為之。所謂「心訪」卻是王老師所創,也就是由訪問者自由心證為之。由於受到近日新冠病毒疫情之影響,親自採訪限制甚多,且須考慮安全因素,王老師建議由我直接寫,然後再幫我訂正。這讓我想到三十多年前寫博士、碩士論文的一幕,今天又要寫「報告」了,有幸能重溫舊日受教情懷,自是人生一樂也!

本文以緣起為首,是為了呼應王老師最廣為周知的重要命題,此即「緣與命」。誠如王老師之自我描述,他是學者而無意間成為了作家,然而更多的人卻又都是以作家期待王老師的演講與作品。台上的精采,台下的陶然,說明此既是緣,因為是無意間如此;而又是命,因為既已上台,天命在我,此自是有分。於是,人生大戲在緣與命的邀請下,王老師為眾生點妝登台,出將入相。上至天道性命,下及生活日常,儒道墨法輪番上陣,儒釋道三教共聚一堂。文化心與鄉土情不一不異,時而婉約,時而豪邁,出入無礙,蔚為大觀。

 

★二、生命為體,學者為相,文化為用

王老師說自己是「文化青年」而不是「文藝青年」,是學者而無意間成為作家。這就說明王老師其實仍是以學者為本務,以文化為本懷,以生活為本真。孔子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之說,文藝自是陶冶安頓情志之道,然此仍須有道為源,有德為本,有仁為用,此即文化青年人文化成之理想所在。

試觀王老師的社會講學及其作品,於淺出之餘,其實背後有其甚深的文化關懷與理想以為支持。更直接的說,就是對生命有一種「存在的感受」。學問不只是寫論文,而更是一種安身立命之道。王老師強調以生命為體,此所以有別於一般的講者、作品,這一方面是王老師個人才情之不羈,另一方面則是王老師豐富的學術涵養有以致之。因此,即使是暢銷書作者,卻也不掩王老師作為學者的堅持與氣質。在幽默中帶有慈悲,在日常中藏有深情,在生活中展現學問的真諦。此為學者之相。

至於從「吾家媽祖」到「文化心鄉土情」,則是王老師生活智慧的寫真。每次造訪王老師,在拜見老師、師母之後,我總會不自覺地尋找阿橘的蹤影。阿橘者,王老師之愛貓也。阿橘雖已年邁,視力退化,然王老師精心安排貓道,讓阿橘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自在穿梭於客廳房間之間。言談之間,可見王老師對阿橘呵護備至,慈愛之情沛然,而阿橘的默然自適,則頗有至情相酬之感。

客廳有「茶痴」橫匾一枚,說明主人對茶獨有之鍾情。是的,王老師愛茶,但是卻也早就以道家心情讓茶更得自在。原來,老師已不再執意去泡出心中想要的茶,而是讓茶呈現出自己不可思議的驚奇。即使因為顧著說話而泡過頭的茶,老師卻也如老子一般,以「上善若水」的智慧,不慌不忙地將水輕輕注入,霎那間,濃茶與水,和光同塵,重回一味。此非茶痴所能為,而是能讓茶也為之痴迷者所能為,真可謂茶之知己者也。至於以烏龍論有,用普洱談無,而談茶道論人生,更是王老師生活智慧之一絕也。現在,想像一下王老師舉杯邀阿橘,師以茶香相送,貓以無言應答,這是在講台上看不到的王老師。此為文化之用者也。

 

★三、興於詩:成長的鄉土感情

王邦雄、曾昭旭兩先生,皆是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兩人相知相惜,互勉互勵,已是學界皆知的佳話。曾先生有《情與理之間》一書,而王老師則有《緣與命》之作,雖是同源於儒釋道三家智慧,卻有生命特質的不同,可謂「理一而分殊」。《情與理之間》仍是以理勝,是以理定情,將情收攝於道德實踐之理上說,所謂「以理率氣」者也,是智者型的哲學思考。《緣與命》則是以情為先,於當下之不安不忍處說仁心之感,是仁者型的體會。孟子所謂「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王老師則在巷弄間、廟會前,體會「即情言理」的感動與智慧。這不得不歸功於台灣鄉土濃郁的人情味與生活感,所謂「雲林台西出好漢,西螺七崁多豪雄」。王老師有天生的俠骨柔情,以俠骨承擔文化,以柔情化解苦難。此正是有賴鄉野廟會之間,父兄鄉紳之際,那股無形之鄉土情而有以致之者。細心觀察王老師,即使在講老莊時的慈眉善目,眼眸間不時仍有一股銳利的英氣,如獅子吼般令人震懾。這樣的風采表現在學術上,是墨客的俠情,也是法家的剛正。王老師最重義氣,所謂兄弟情誼,江湖道義,捨此真性情,人又何足觀?

日前,我邀請王老師主講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的大師講座課程,當時一心只想讓同學一睹大師風采,敬受不言之教,此乃諸生之大福報也。然而,一方面是連續近四個小時的講座,一方面又是開在早上八點,這對習慣晚睡的王老師而言,絕對是不小的負擔。不用說老師不答應,師母就會先不同意。但是當我用電話與師母商量請求時,只聽見旁邊一聲「好啊!」師母說:「你的面子不小啊!老師答應了。」其實,我知道老師重情義,是顧念老學生,不忍拒絕罷了。這事讓我十分不安,一直要找時間當面向老師謝罪。

民國64年,袁保新先生創立《鵝湖》月刊,敦請當時已是學術界重量級教授的王老師擔任社長,王老師一口答應,此中只是為道義二字。義之所在,不可不為。時有曾昭旭老師擔任主編,一時鵝湖之風大盛,王老師家就是師友論學的道場,而王老師在永和文化街的宿舍,就成了《鵝湖》月刊的發行基地。出刊之時,師友宛如一群工讀生,於笑談之間,完成新儒家文化傳承的大業。這場景也反映了王老師西螺老家樸實真誠之美。一時,頗有鵝湖幫之感,而幫主就是王邦雄,可謂人如其名。

 

★四、立於禮:茁壯的文化意識

鄉土感情之所以能悠久,在其植根於忠孝節義的文化沃土之上。孔子有「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之說。是以仁者必有俠情風骨,而俠客則必須有義道仁心,始能「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王老師雖是有俠風的大丈夫,但卻也是十分戀家的「大男人」。

異鄉是客,在家為主。老子以「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論道,而王老師則以墨者之兼愛無私,定墨家「為客不為主」的性格,而能遍行天下,此所謂「周行而不殆」。而所以能不殆,則在其「獨立而不改」之義道以為支撐。俠,命定為客,周行不殆,此為「俠客行」;而其兼愛則為行義之大道,此為「俠義道」。王老師有勇如墨俠,能為文化理想請命,然客觀的尊尊之義,其本在主觀的親親之仁,此所以王老師尤其戀家。其奉師母如守護神媽祖,以凸顯母德、坤德之偉大。此親親之仁,正是儒者生命之所本,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謂「天地之道,造端乎夫婦」。這是生命更深層次的反省與回歸,也是生命當下感動而發的真情實感。至於客觀學術義理之發揚,則有賴牟宗三、唐君毅二先生的啟發與鼓舞。於是王老師一收俠客裝束,改以儒者相貌出現江湖。

除了通過《鵝湖》及其他大報的社論、專欄,以發揚儒者精神,重振文化理想之外,王老師也致力推動中學教師文化營活動,以教育扎根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同時更有四冊的「四書義理疏解」的集體創作,用以接引年輕一代,使其能順利承擔歷史傳統的文化使命。此時是王老師最「儒家」的時期,雖然升等教授論文寫的是老子思想,但精神上仍是充滿「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的儒者情懷與風範,即使說王老師以天命自許也不為過。猶記一日,王老師與曾昭旭、袁保新、楊祖漢四人共乘計程車,王老師在車上,還特別叮嚀司機先生要注意安全。因為此車不只是接送四位教授,而更是乘載了五千年歷史文化,其自命如此,亦可見其文化理想豪情之一斑了。

雖然此階段是王老師學術研究最為集中的階段,然而民間講學、文化傳承仍是重點工作之一。而「緣與命」的提出,既是緣,也是命。因為應機而起,所以是緣;然而義理至此,亦應有此義,必有此說,當有此解,此非命又為何?而此命雖是已定之無可逃,卻也是天命之捨我其誰!由儒者來談佛教的緣,說道家的命,此既是會通三教,又是巧妙地回應了當代人生,此即由大而化,進入成熟的人文精神之新境界。

 

★五、成於樂:成熟的人文精神

年輕的王老師,意氣風發,笑傲江湖,以天下家國為己任。以兼愛非攻為經,以法術勢為緯,展示性情之真。及至文化意識既盛,溫柔敦厚,而以傳承歷史文化理想為職志,全力凸顯道德理想之善。如今文化建構之大業已成,大而化之之圓境自然浮現。所謂「成熟」,即在化除理想的壓力,消解責任的重擔,重新回歸生活日用之平常。而逍遙自適,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成為王老師此時的生活寫真。

一如飲茶,王老師早期總是規矩行茶,一絲不苟,追求心中理想之色、香、味,及至今日之化境,茶痴早已經輕鬆打開壺蓋,讓茶自由展現其獨有的風姿。因為無為,所以能讓茶有更多的空間成為自己。莊子齊物逍遙,而有「與物為春」之境界,王老師則以茶為教,滿室春風。老師喝茶自在,無可無不可,隨主客之緣而起現各色茶風,以當下不同之情境,定其各自應有之分位。可謂主客俱暢,隨緣自在,無住而生心。

是的,成熟即自在、自得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能以緣化解命之封限是自在,而以分定住緣之漫溢則是自得。仁者不憂,此所以自在。唯君子亦有終身之憂,所謂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王老師寫作不輟,而且不斷要求自己給讀者更深入的慧見與視野;同時,每一次演講,即使是熟悉的主題,彷彿都像是第一次講一般,充滿熱情與創意。王老師珍惜每一次與同學唯一無二的緣會,也相應此緣會而有其當下的靈動與創見。王老師有多種分身:在家若老子之隱,上課似孟子之辯,講演如莊子之遊,喝茶則有孔子「予欲無言」,「盡在不言中」之樂。

雖是成熟之化境,王老師對人間總是充滿關懷,對理想亦依然堅持。當談到兩岸關係時,必然以王道自許,以公天下為準則;見大人則藐之,對政治人物之批判,總留餘地,以義理求之。此時但見語氣高昂,聲色肅然,義理嚴正。必也以文化心與鄉土情相即不二為依歸,以德性之近悅遠來立其根本,台上真誠如此,台下無不動容,此真金聲玉振者也。

王老師寵愛家貓阿橘,更推此愛物之心而無遠弗屆,對生物多樣性、生物保育、環境倫理、永續發展,無不念茲在茲。唐君毅先生嘗以悠久無疆,盛讚中國文化之偉大價值。今天王老師以祖孫三代,超越、安頓了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因果,正是以文化理想之不可斷、不應斷、不能斷,為悠久寫下注腳。而其對巷弄人物、家庭成員、天下人物之殷殷關懷,則是對意義無疆之創造與實踐。

王老師與物為春,善與人同,待人如莊子。莊子雖在人間悠遊,卻不舍其悲憫人間之深情。遙想西螺小鎮,五千年文化會歸於此,廟口戲台,出將入相,扮不盡人間角色,唱不完悲歡離合,說不停忠孝節義。三教在此,只是如空氣般一味,只是如陽光微風般輕柔,只是如嗟嘆笑聲般純樸自然。原來,所謂成熟的人文精神,不知不覺又回到了幼年的場景、兒時的記憶,只是昔日在台下鼓掌叫好,今日則在台上引領風騷。而王老師仍然是王老師,依然有著鄉土自然的燦爛笑容,有著彬彬儒者的道德風範,有著老聃莊周的逍遙通達,有著佛陀菩薩的無量慈悲,此王老師生命精神之所在。

 

★六、王者之風,邦之豪雄

王老師是天生的演說家,也是天縱的領導者。王者豈是以理服人,以言善群而已,更是以真誠至情,寬裕容眾為本。善聆聽,而不急於辯解;多體貼,而不逕以己意,代他人說話。

唯既是王者,是以必不能忘天下家國,此王老師在歷經孔孟老莊與佛教之教之後,更再論荀子韓非客觀精神的重要。尤其在今日全球化、資訊化、智能化的時代,人之所以為人,更見其時代意義之重大。「韓非之夢未醒,今宵茶醒何處?」王老師經國治世之夢未醒,亦永難醒。何以故?以仁者豈能無憂,而今當下,茶香清遠,雖在人間,亦是南冥,皆至樂也。

成長的鄉土情感,是生命之真;茁壯的文化意識,是仁者之善;成熟的人文精神,是人間之美。我心中訪問的王邦雄老師,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