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編輯室報告:是誰在閃閃發光?

2022-06-01
作家
蘇筱雯
關鍵字
活動攝影

「文學是門好生意?」雖然加上問號,其實暗示著一個肯定的答案:文學需要變成一門好生意,也應該(要)是門好生意。去出版業的黃金時代已遠,徒留寶變為石的嗟嘆。然而金還是金,經過重新鎔鑄、打磨閃亮,能否再創前輩們「天天拿麻布袋裝鈔票」的神話,重返榮耀?「轉譯的鍊金術」便是近年文學產業上到下游反思與實作的成果,包含跨領域人才的合作與激盪,將人們以為的石,重新點成金。

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本職之外有多重角色,也親身參與轉譯計畫,故邀請他擔綱本期專題客座主編。編輯常像是作品背後的隱藏版人物,有時又扮演著關鍵角色,想必清鴻最懂,而將專題沿著漫畫編輯譚順心的分享展開。她與楊双子、星期一回收日各有文章一篇談《綺譚花物語》的小說及漫畫,在在突顯不同的背景、經驗之間的歧異與溝通之重要。「展覽的靈光與共感」王嘉玲由詞源脈絡解釋,說明文化部推送形成的「大轉譯時代」;邵璦婷分享與公部門合作的策展經驗,民眾真能在其中透過吃、喝、玩、樂感受文學。「繪本的再創作」吳文君取徑國外繪本,點出圖像語言的特殊魅力;游珮芸列舉本土作品,闡釋繪本轉譯的多元策略。黃鼎豪、許皓甯則利用台灣文學經典作品或作家文物,示範如何「用商品說故事」。「文學開外掛」包括蘇微希的動漫祭經驗、清翔於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參與、林秉舒談電子遊戲的設計與包裝、吳昌政將台灣文學桌遊作教學應用。講座部分,我們邀來臥斧、瀟湘神對談,兩位以讀者、觀眾、創作者的身分轉換,暢談轉譯的各種可能,彷彿為尚未出版的《台北大空襲》小說熱身。

五月初,聞人類學家、紀錄片導演胡台麗老師過世,驚醒周末的早晨,因而重新閱讀《文訊》近年的篇章(404、413、421期),各是她的書寫、專訪與演講紀錄,當中一句「因美麗而探索,因探索而更美麗」,是她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格外令人嚮往的姿態與精神。另外,本期李子寧撰寫的懷念文,開頭提到的趙風秀鳳女士,利格拉樂.阿女烏在自由談專欄〈回家〉有更詳細描繪,其也恰是利格拉樂.阿女烏拍攝的政治受難紀錄片的影中人。過去專訪中,胡台麗自陳「田野裡所見的文化現象與自身的探問需求有所呼應,我想做的,是與自己生命的熱力相關的東西。」訪者說是幸運,但面對兩位拿筆又拿攝影機、閃閃發光的女性,我說這是一種幸福。

談到光,王盛弘為新作《雪佛》受訪時,提及阿多尼斯詩句:「黑夜本身/也是一盞燈。」對的,文學人滿滿的求生意志與實踐力,反倒在逆境中顯見。所以上一期我們可以討論文學.影視與劇場的變形.進化,這次我們還能接著聊漫畫、展覽、繪本、商品、遊戲的文學轉譯。

維基百科說黃金是一種柔軟、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屬,台灣的藝文工作者,或許才是那不怕火煉的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