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編輯室報告:May Imagination Be With You

2022-05-01
作家
蘇筱雯
關鍵字
活動攝影

這是一個不斷自我推翻的過程,在收到本期專題稿件之後。被大量餵食的各種影視劇作品名,或熟悉或陌生,有些看過原著而未看過改編作,有些看過影視劇卻不知有原著為本,或始發現哪些影視作品曾「逆」轉譯為小說(當然,正行或逆向端看我們站在哪裡)。這不禁讓我開始想,自己最早接觸由文學改編的影視劇是哪部?是奇幻經典「魔戒三部曲」吧?段考前一天面不改色埋頭狂嗑小說,隔天考了本小學生我生平最差的名次,如此無怨無悔,怎能不為它記上一筆。但是,應該還有更早的吧?彷彿跟自己進行沒有獎金的益智遊戲,想到了某部作品之後,還是不停自問。在信度存疑的童年記憶裡考掘一輪,好像還是該讓《還珠格格》拔得頭籌。專題裡,林芳玫說「一九九○年代的瓊瑤電視劇,其觀眾性別有男有女,年齡層從十歲以下到百歲人瑞」,完全不假。在壓根不明白什麼叫「原著」、什麼又是「改編」的年紀,我與我的同學們,搖搖晃晃一起搭上了瓊瑤風潮的末班車。

然而我們多數人一生處於此產業最末端,是影視劇作品完成後的受眾與觀眾。本期專題「文學變變變―文學.影視與劇場的變形.進化」即試圖擺脫身處下游的障蔽,進行產地溯源,改從上游往下行,看創意怎麼成型、工作者如何思考,作品又是怎樣煉成的。

很高興邀到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于善祿,擔任專題的客座主編。于老師雖然是青年學者,卻是三十年的《文訊》資深作者與讀者,自是為我們精心策畫,網羅影視劇領域一線好手參與。

子單元「轉化與面貌」點狀聚焦台灣影視劇改編脈絡,黃儀冠盤點作品內的空間與地景、作品外的多元媒介轉譯,是很好的進入專題的起手動作;瓊瑤研究權威林芳玫,細數半世紀浪漫傳奇,依舊精采;曾秀萍則以細膩分析,為台灣首部鄉土女同志小說/電影《失聲畫眉》平反;而影視是高投資高風險產業,馮建三藉由電視劇補助制度的困境,反思台灣文化政策。

「劇造者視角」由湯昇榮、林孟寰、陳家逵、徐麗雯、高俊耀五位職人,分享風格的建立、轉化的眉角,以及參與改編的心路。「影痴的呢喃」中,馬欣、貧窮男指出通俗文學走進人心、走入市場的優勢。汪俊彥、沈琬婷、吳思鋒、JimmyBlanca藉「戲迷想說的是……」直抒對文學改編、IP化的質疑與期待。最後,林佳鋒、黃致凱、蘇麗媚3+1座談,以自身成功的合作案例,示範IP的「理想用法」。

專題之外,本期多個篇章也非常有「戲」,以小說書寫奠定聲名的蘇偉貞,許多人忘記其為影劇系出身,此次「資深作家」訪談除關注其近年的移動和計畫,也記錄她觀影、對文學改編的看法,顯現了小說家敏於思索的秉性。「聚光燈」專訪本身也為演員的旅德作家陳思宏,捕捉他用最新作品《樓上的好人》演繹「我希望結局讓你嚇一跳」的戲劇張力。

專題中,于善祿反覆提到畢卡索所說:「凡是想像力可以到的地方,都是真的。」在此則容我挪用IP界長青樹《星際大戰》的句子,作為最好的祝福:願想像力與你同在,May imagination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