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的身影——讀李懷宇《余英時訪問記》

2022-05-01
作家
黃錦珠
關鍵字
活動攝影

一位媒體工作者,長年維持對文化知識人的訪談、記錄工作,將會提供什麼樣的成績或貢獻呢?這是一種「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既要對受訪者有一定程度的暸解,也要對自己的位置抱有明晰的認識。不能沒有情感認同,也不宜陷入過度主觀。訪談的問題、內容,既要切合受訪者的專長、學養特色,又不宜局限於已知的面向。面對知識素養深廣、貢獻傑出的受訪者,既要展現他不凡的一面,也不宜忽視他平凡的一面──無論貢獻多麼傑出的偉人,他同時也一定是個普通人。偉人的可敬可愛處,往往不僅僅表現在不凡的貢獻,也同時存在於作為普通人的時候。《余英時訪問記》的作者李懷宇,與余英時先生相交14年,不但是一位訪談記錄者,也成為熟悉的朋友。《余英時訪問記》呈現了14年來訪問的成果,也呈現作為朋友相互交流的某些側面。透過這本訪問記,可以看到余先生對某些問題的直接意見,也可以看到某些日常的生活側影,還可以看到余先生與家人相處、與朋友往來的部分狀況。以一部訪問記的篇幅、內容而言,這本書可謂要言不煩,既富有理性,也飽含感性,中肯傳達出余英時先生珍貴的身影。

大家都知道余先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從這本書則可以發現,余先生很自覺的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喜喧鬧,久坐不厭,保持長時間讀書的習慣。他在學界的耕耘,固然有天賦資質為後盾,更是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下足了工夫而得來。同時,在生活方面,還得力於太太陳淑平全方位的分擔以及無微不至的照顧。書上寫到:「我發現余家的電話多是由余師母先接,如果余先生還在休息或者全神寫作時,和余師母聊天也是一件樂事。」由此可以想見,余師母本身和藹可親,不但照顧余先生的衣食起居,也幫忙余先生接待友人,甚至管控時間。余先生也很清楚自己的幸福,他說:「在美國什麼都得自己管,我在這兒生活,如果不是我太太什麼都管,我根本沒有辦法過日子。」一生孜孜矻矻的學者,背後有一位細心能幹的妻子全力支持,所謂傑出或偉大,其實就是這些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持續累積、醞釀、發酵而後始成。

余先生是歷史學者,他並不認為歷史發展有所謂必然的規律,他相信歷史事件往往是偶然因素造成,但自有其前因後果。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弄清楚關鍵事件之所以發生的前後因果關係,只要因果關係釐清,歷史學者的任務也就完成。諸多事件的因果關係及其過程,則可以提供後人一定的認識與智慧,這種智慧對全體社會是有益的。事實上,想要追索、窮究事件的因果關係,很多時候非常困難!因為歷史事件已成陳跡,假若沒有充分的文獻資料留下來,許多前因後果的線索便很難貫串起來。書中不只一次寫到余先生喜歡看傳記、日記,也在日記中發現不少人、事的因果線索,根據日記而成的研究成果亦相當可觀。其實,日記的內容大部分是枯燥、零碎、沒有條理的,文人日記即使不記錄柴米油鹽的流水帳,那些今天見了誰,明天讀了什麼書之類的內容,如果沒有博聞強記的本事,也很容易如墮五里霧中。從余先生讀日記的本事,可以管窺他在繁複龐雜史料中尋覓因果線索的能力,這種能力當非一般人可以望其項背!其中,頗令讀者意外的是,除了記憶、歸納、分析等一般研究者常提到的以外,還包含「根據大量可信的證據」來「重構歷史世界」的想像力──原來,想像力不僅僅是文學家的法寶,也是史學家的利器!原來,學術研究不僅僅需要嚴密的邏輯思考,還需要立足於可信證據的豐富想像力!

書中還提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感受:「在余先生的歷史史界裡,我感悟最深的是一個『人』字,以人為中心,字裡行間跳躍著現實的生命。」此處指出的「人」與「生命」,也是筆者閱讀余先生多種著作以後,深受撼動的感受。雖然閱讀的是學術論文,讀完以後卻感覺文中飽含對人的關注、對生命之意義的思索。論文所傳遞的,不僅僅是學術觀點,同時也蘊藏有人生與生命的觀點。因此,每次讀完,都不由得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忘懷。余先生認為:「每個人都是重要的,都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只有一次生命,為什麼要為其他人犧牲呢?」「國家是個人組合成的集體,雖然這個集體本身不僅僅是人,但它不能影響到個人的存在和幸福,否則有些人的一生就沒有意義了!」關懷、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意義,「容忍別人不同的意見,容納異己」等等,這些談話內容,顯示出余先生深層的生命關懷,由此也可以進一步揣想余先生對學術、文化、社會、政治等立場的根源。因為他確實對於人和生命懷有高度熱情與理想,無論從事研究,品評人事,臧否政治等等,都是根據這種情懷而抉擇並堅守立場。

這本訪問記的作者──李懷宇先生,可以對訪問對象有這麼深的感悟,不但瞭解受訪者的學識專長,也能深入受訪者的生命肌理,這樣的媒體工作者真是難能可貴!從書中的對談也可以發現,余先生不但樂意接受訪談,也對訪問者堅持自己工作的表現鼓勵不輟。余先生說:「為藝術而藝術,為學術而學術,為真理而真理,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得獎與不得獎都是做著同樣的事情。」一位學者,對他自己份內、日常的、長期從事的研究工作本身樂在其中,這種幸福還有什麼可以取代!作者李懷宇訪問那麼多老先生,是因為他「覺得很好玩!」余先生說:「這就是你的真正原因。」這種好玩,別人也許無法理解,但它既是作者長期維持工作的動力,也是四處奔波、孜孜不倦的樂趣所在!這一對受訪者與訪問者,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他們的工作本身,既是一份職業或事業,是謀生的憑藉,是日常的生活內容與方式,同時也是生活樂趣與生命意義之所在!這份相似的工作心情與體驗,或許也是他倆可以賓主盡歡,相互暢所欲言的重要因素吧!從這本訪問記,不僅看見一位傑出學者的身影,也看見一位樂在其中的研究者、親切助人的長者、洞明世事的智者──事實是,一位學養豐富、飽含智慧的哲人,很難靠語言文字形容盡淨,最好的文字也只能描摹出些許側影,但後人可以憑藉這些側影而想見其為人。關於余英時先生,已經有《談話錄》、《回憶錄》、《訪問記》等三部曲,雖然總有未竟之意,但也足以提供一定的憑藉,讓讀者認識這位可親可敬的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