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憶舊與現實間凝視——評李昌憲《驚動的眼睛》

2022-03-01
作家
阮美慧
關鍵字
活動攝影

李昌憲,目前為《笠》詩刊主編。一九七○年代曾參與「綠地」、「陽光小集」等詩社,見證當時現代詩論戰及現代詩風的轉折。他的第一本詩集《加工區詩抄》(1981),是最早有系列針對「勞工」階層,給予諸多關注的一部詩集,因此,曾被譽為「工人詩人」之稱。李昌憲從最初的詩集,已奠定他詩的風格,大扺,其詩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其經驗及感受,詩的表現,樸實謙和。

在新著《驚動的眼睛》中,依舊沿續這樣的寫作基調。詩中共分五輯:輯一「啟蒙」、輯二「返回祖厝」、輯三「M型社會」、輯四「驚動全世界的眼睛」、輯五「毒──害台灣」。詩作的主題設定,約可見到擺盪在「憶舊」、「現實」二條軸線上,換言之,他一方面回到過去的時空,找尋緬懷昔日的人情、故里;同時又對當下的生存實況,提出他的觀察與省思。如此,詩的取徑,十分平實,並不會故作樣態,也不會詰屈聱牙,在平淡中流露他詩的詩情。

在輯一「啟蒙」,每首詩都有他要致意的對象,其中有前輩詩人;有幼時啟蒙恩師;有台灣畫家;有昔日年輕時的詩友,特別是前輩詩人的描繪,記述了錦連、羅浪、陳秀喜、杜潘芳格、趙天儀、岩上、莊柏林、龔顯榮等人。這些大多是他人生中親炙過的人物,其一言一行、神情樣貌,皆歷歷在目,因此,處理這樣有清楚對象的主題,要如何在「隔」與「不隔」之中,情感拿捏恰到好處,既要在真實刻畫之內,又要能跳脫直接白描之外,而展現詩味,著實不易。李昌憲對此,先抓住這些前輩詩人的個人特點,由於,他們大都已逐一凋零,而成為歷史永恆的一頁,因此,詩中透顯幾許懷舊傷逝的況味,如〈不死的靈魂──追思前輩詩人錦連先生〉詩末:「詩人不死的靈魂/猶探索《海的起源》/而你本身就是海/過去、現在、未來/你是海/海是你/化合為一」(節引,頁22),詩句熔鑄了錦連出版的詩集《海的起源》,同時,錦連最後以「海葬」的方式告別人間,「海」象徵詩人於有形與無形之間,於是,海涵納了一切,過去、現在、未來,在粼粼的波光下閃耀錦連的生命風華。此外,〈神聽見了──致前輩詩人杜潘芳格〉:「神聽見了/神真的召喚妳/去天堂唸妳的詩/與杜醫師相見//爽朗笑聲今猶在/去妳書房拍照時/妳從許多的照片/回憶一生的幸福」(節引,頁35),杜潘芳格為「笠」詩社女性代表詩人之一,是一位十分虔誠的基督徒,因此,她的詩作蘊藏濃厚的宗教情懷,同時,她亦意識到自己客家、女性等的身分,詩中也不時對族群及性別的書寫有其反思性。而此詩主要是對這位前輩女詩人的印象描繪,將其幸福一生「爽朗的笑聲」迴盪在詩的空間裡。大扺這一輯的詩作,李昌憲以自身臨近這些詩友們的記憶與形象,書寫並記錄對他們的追思與懷念,如同他另外以「鏡頭」拍攝一系列的詩人書房,都是以詩(鏡頭)代史,將他們一一印記在台灣的詩頁上。

輯二「返回祖厝」,同樣帶有懷舊追念意味,重新的「返回」正訴說著昔日的「離開」。如今漫漫的回家路,指引詩人重返自己的出生地,以及回望年邁父母一生的劬勞。家永遠是最後靠岸的地方,因此,詩人在此不斷營造它是歸處,令人穩定與靜心之處,在〈重返祖厝〉:「退休後返回祖厝/走在熟悉的蜿蜒山路/恰似真實人生時起時伏//停下來喘息休息一下/讓身心運作順應自然/回到生命原始狀態」(節引,頁58),〈回家〉:「點亮一盞燈/營造空間的一種氛圍/開啟一扇窗/接入陽台的一片綠意/沖泡一壺茶/沉澱心情與啟迪心靈/聊生活趣事/笑聲釋放生活的皺紋/躺在雙人床/休息是最溫和的補藥。」(頁60)詩中極為規律的句式排比,兩兩詩行一組,不斷映照回家的心情,並由一一的動作,詮釋「家」的適意溫和,展現詩人返回老家,心靈舒放,安歇自在。而「家」亦是溯源所在,此一輯詩作中也敘寫家族史,在〈噍吧哖遣悲懷──兼祭曾祖父〉中,記述曾祖父是噍吧哖事件的受難者,面對當年一去不回的曾祖父,抑鬱糾結的曾祖母,悲哭早逝的英靈,「從有記憶的童年/清明節掃墓/曾祖母就一直不跟我們去/掃墓 怕掃起殘酷的/心靈深處那驚恐無依的/痛苦」(節引,頁69),為過往家族所承擔的台灣歷史命運,同悲同泣。

此外,在〈時間沒有腳〉:「時間/沒有腳/越走越快//生命/剩下的/越來越少」(節引,頁75),以短促的節奏,喻示著時間的飛逝,無聲無息,而生命的殞滅,也一點一滴在幻化中。而如今自己早已華髮,雙親更是老邁,彼此交織著死別,面對生命衰落的無可奈何,除了珍重父母走過一甲子的〈鑽石婚〉:「鑽石婚楷模的獎牌沒有鑽石/他們結婚也沒有鑽石可戴/同甘共苦的漫長歲月/此刻 像鑽石般璀璨」(節引,頁68)之外,更多是對母親病逝的哀慟,而詩語一改成台語詩,貼近母親能懂的詩語,彷彿是對著母親絮絮叨叨說著自己的不捨斷離,在〈模範母親──予天堂ê媽媽〉:「想起五、六十年前/是物資困難兮時代/媽媽妳連續生了五個囡仔/讀冊佮成長兮階段/面對學雜費佮生活開銷兮壓力/妳承擔重擔」(節引,頁83-84),體現為人子應有的倫常與孝心。

緊接著,在輯三「M型社會」、輯四「驚動全世界的眼睛」、輯五「毒──害台灣」,李昌憲將眼光投注在真實的生存境況下,關注台灣的社會環境,同時,寰宇世界各地,到處仍充斥著戰爭、極權、貧窮,如何獲得和平、民主、安康的生活,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普世價值。詩人從他最日常的生活觀察,到想像遙遠的他方,將詩作為社會的利器,提出他的省思與針貶。在詩集後半部,特別揭示社會正義、貧富不均的問題,《論語》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正說明社會穩定和諧的道理所在。然而,面對當今浮誇虛華的功利社會,五光十色、光影交錯的現實,如〈夜店〉:「奢華的燈色/伸出萬千觸手/挑逗不安的心跳」(節引,頁96)、〈名牌包〉:「奢華買下/打開皮包拉鏈 赫然/有好幾隻鱷魚 尾巴/還在動 垂死前掙扎」(節引,頁115);卻依然看到一般市井小民〈揣袂著頭路〉:「四界揣無頭路/無錢予囡仔註冊/小百姓攏是按呢/痛苦無人知」(節引,頁94)、或是〈老農民的土地〉被地方政府掠奪,「老農民想也想沒想到/祖先留下來的/代代傳承的土地/要被強勢徵收//溝通協調未達成共識/就濫用公權力/推土機怪手暴力摧毁/農田裡稻子吐穗結實/稻子沒有存活的權利/老農民沒有收割的權利」(節引,頁100),顯現社會的躁動不安,亂象叢生。於是,弱勢者只能吃一顆〈止痛藥〉:「暫時忘記失業/生活的苦/痛,持續」(節引,頁180),詩中諷喻官方的無能卸責。

同樣的,在「毒──害台灣」中,詩人提出各種的「毒害」,可分有形的「毒」,如〈主婦〉:「不知情的主婦/洗米煮飯 台灣米掺越南米/倒油炒菜 橄欖油掺餿水油/醬油魯肉 化學合成非釀造/以醋調味 醋酸稀釋加調味/飯後飲茶 台灣茶混越南茶」(節引,頁185),最切中民眾的食安問題;以及無形的「毒」,如〈毒──害台灣〉:「有一種毒,你看不見/毒害台灣令人不寒而慄/他們不著痕跡的制約思想/所有舉動被意識形態挾持」(節引,頁189)的思想管制問題。面對各個層面,如此繁多的問題,詩人作為一位社會的良知者,能夠洞燭社會的黑暗面,將光引進洞穴,照鑑社會深處的問題根源,藉此啟迪大眾的認知與反思。

此外,詩人聽到遠方有戰爭、有暴力、有飢餓,於是,也將驚動的眼睛投向遠方,在〈入冬以後的壁虎〉:「專制、暴力、戰爭/恐怖血腥的新聞報導/在顫抖中倖存下來的/大人與小孩在飢餓邊緣/垂死掙扎,每一天都是/生命中寒冷又恐懼的冬天」(節引,頁165-66),看到世界難民區眾多受苦的生靈。而與台灣唇亡齒寒的香港問題,亦是詩人投注的目光,在〈驚動全世界眼睛〉:「港民意識到/每一次呼喊/可能是/最後一次呼喊/未來/只剩下/喉嚨」(節引,頁160-161),面對香港的人權與自由問題,一再被剝奪與鎮壓,詩人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必須理直氣壯,大聲向越來越無理的〈惡鄰居〉(頁152~154)說「不」,並如〈蕃薯〉的生長一樣,「呣免驚別人恐嚇/呣免看別人目色/呣免去倚靠別人/呣免看新聞歹戲拖棚//蕃薯大家來種/等待時機/湠互開……」(節引,頁138-139),凝聚台灣人民的認同與意識,一起攜手共創希望的未來。

綜觀李昌憲《驚動的眼睛》,詩人展現他一貫真誠樸實的詩觀,呈現他內心對故人、鄉里、親情,以及現實環境與苦難世界的關注。雖然,詩語淺近直陳,但他真摯的情感,總能在平淡懇切之中,顯現詩的蘊味,時而溫柔,時而諷刺,時而悲憤,時而昂揚,將他平時的所思、所想、所感,編織記錄在他的語句之中。由於,他的詩不矯揉造作,因此,反而具有一種平實的力量,帶領讀者穿越詩的迷航,找到一條明晰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