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共感的敘事永不褪色 關於動物二、三事

2021-11-07
作家
黃宗潔
活動攝影

「據說蘇聯的太空船東方三號和四號飛出外太空,正不停地繞著地球轉,但這事一點都不重要。我家的貓庫爾不久前便生了重病,家裡的三個人,我、內子和女傭全數動員,日夜不休地看顧著牠。」(註一)這是內田百閒短篇小說〈庫爾啊,你呀〉的開場,別說太空船升空,外面的世界就算天崩地裂,恐怕也引不起「我」的注意,因為他全心全意都在病重的庫爾身上,心疼著受苦的愛貓。

這篇小說雖然已是近五十年前的作品,但那痛切的悲傷與深情從不褪色,文中那些細碎的生活日常,或是看似鑽牛角尖的糾結,相信每個曾經養過貓、愛過貓的人都會懂。每次重讀,庫爾病弱的身影也彷彿疊映在我生命中的那些貓身上,讀著讀著便熱淚盈眶。對我來說,這正是動物文學的力量,許多難以對旁人言說的心情,因著這些作品的存在,而得到了隱微的證明,像是一個隱形的「動物之友戳章」,透過作家們的文字,我找到一種「原來你(有人)也在這裡」,自己並不孤單的安慰感。

這些年來,我陸陸續續蒐集到一些這樣的「戳章」,在文字裡遇見類似的心情。我們的貓狗家人絕對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愛有著相似的本質。因此,我讀到了馬尼尼為《我現在是狗.老貓簡史》的離別:「老貓等我看見她等我可以放手/等我不再感到害怕/老貓化成咖啡鼓勵我」;我讀到隱匿《0.018秒》裡,寫給貓咪甜粿的詩句:「你病況的起伏/決定了我/淚水的漲落」,看見她有時遺憾、有時慶幸「你已不在了」的心情;讀到朱天心《三十三年夢》裡寫愛貓橘子之死成為某種人生記年分水嶺的痛;看見谷口治郎《先養狗,然後……養了貓。》送別老狗湯姆時,為牠堅強求生的樣子因而更感哀傷的矛盾,以及送走湯姆後,那巨大的失落。每一段文字與畫面,都帶給我跨越時空的共感。在離別的痛苦中,體驗生命的課題,這是動物給我們的生命教育。

但是,動物文學當然不僅止於我們自身和動物的相處,而是含納了整個動物星球之上,各種生命樣態與人類互動的可能。只是因為長期以來,寓言式的動物故事和擬人化的動物卡通在成長階段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導致許多人對動物文學、甚至對動物本身的想像,可能就侷限在某些既定的刻板印象中。不過,由於飼養同伴動物的人口增加,過往被認為是「貓狗小事」的題材,已有更多作家樂於投身於此,與動物相關的文學作品遂更具能見度。再加上貓狗等流浪動物在都市空間中的處境慢慢引發關注,某些社會案件的「推波助瀾」,更讓動物議題受到矚目的程度似乎進入一個「盛況空前」的階段。2021年8月間,一則154隻走私貓遭銷毀的新聞成了全民話題,這幾乎是過去二十年不會出現的現象。但我們是否就能據此跳到「動物地位大幅提升」的結論?我想答案絕非那麼理所當然與篤定。

平心而論,有些變化確實在發生與發酵,但要將一時的新聞熱度延伸為長期的關注、進而內化為社會的肌理,卻絕非容易的事。我一直希望有更多人能意識到動物就在我們之中,在我們的生活裡,而不只是少數人的興趣或愛好。如果將人與動物的關係視為光譜,前述那些深情以對的文字,其實只占了一小部分;在光譜的另一端,有著更多厭惡、恐懼、漠不關心、誤解、偏見或利用。而文學的視野,無疑能為我們呈現出形形色色的複雜互動,在不同的濃淡之間,呈現出表象內裡更深層的人性和欲望,是如何投射與扭曲地轉化成我們對待動物的方式。如果只將談論家中同伴動物的作品視為「動物文學」,我們就只能看到冰山一角,不曾飼養過動物的人,甚至可能認為這些作品與自己沒有太大關係,遑論改變自己看待動物的態度,這是我始終為之感到遺憾的事。

因此,我將這次的專題視為一個契機、一個入口,一個打開讀者對動物、文學的認識與想像的小小星系。在這些星球的故事裡,一如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與狐狸,有些動物願意被馴養,有些不願意;有些動物的生活方式遠離人群、與人互不相涉,有些卻終其一生不曾見過自己的同類;有些被愛包圍、有些則被傷害與辜負……當我們透過文學的多樣性,看見關係的多樣性,我們對動物的刻板印象才有鬆動與改變的可能。

透過這樣的藍圖,本期動物專題略分為幾個大方向,首先「文學裡的動物形象與想像」邀請謝佩霓、栗光與吳文君從文學藝術裡的動物、文學裡的海洋、繪本裡的動物進行發想,這個單元旨在透過寫作者的閱歷,打開對動物文學的想像,看見動物其實無所不在。我希望將藝術放進來、將海洋放進來、將繪本放進來,甚至也把植物放進動物文學的脈絡裡進行思考,因為生態系本就是相互連結,無法切割的整體。「陪伴.動物」則希望回應前述動物新聞彷彿成為熱議話題,但實際上的動物處境卻未必改善的現象,透過幾位實際投身相關領域的作者:有長期街貓志工經驗的朱天心、台灣第一個專門討論動物主題的廣播「阿貓阿狗逛大街」主持人林清盛、以及在香港進行動物權倡議的張婉雯,分享自身經歷或觀察到的,人與同伴動物之關係。

其他幾個單元同樣希望能兼及多重的跨域性質,因此訪談和報導、講座主題包括:徐子晴訪問野生動物急救站、小美訪問漫畫《夜巡貓》編輯林怡君、羅聿倫介紹台文館的動物策展、時報編輯嘉世強介紹《樹冠上》等。在文類上,也希望凸顯除了小說和散文之外,詩、繪本、漫畫等各種類型的創作,都有著豐富與多元的動物形象,因此「作家們寫給動物的詩+私房動物書單」這個單元,邀請了隱匿、楊佳嫻、騷夏三位詩人與貓友(奴),分別寫一首獻給動物的(情)詩,也不藏私地分享了他們心中的愛書。透過這些不同角度與類型的創作,希望能呈現出我心中繁複美麗的動物文學星系,一部分的光景。

身為專題的規畫者與「導覽員」,以下謹略敘這些篇章的特色,儘管我相信精采之處,由讀者主動探尋體會,將帶來更多閱讀樂趣,但由於作者們在動物文學或相關議題上,多半已累積豐富的成果,因此我更期待這樣的「導覽」,是開啟讀者們閱讀時「超連結」的起點。

謝佩霓在《貓非貓》一書,已令人驚豔地展現出寫作者的才學底蘊,如何如貓般輕盈無聲地流淌在字裡行間。彷彿一場紙上的「躲貓貓」遊戲,她帶讀者在文學、繪畫、電影、音樂、歷史……之中尋找貓咪身影,無一篇章不是寫貓,卻又不僅止於貓,徹底打破「動物散文」的刻板印象。這一次,她介紹〈關於龜的這些人、那些事〉,從靈龜的傳說出發,連結至自身病痛;再聯想到好養龜、身形如龜、更以「我等乃龜,任誰都是」自喻喻人的作家黃靈芝;繼而轉至外嬤晚年的行路難、阿嬤細心照料的龜背芋、獨鍾的米食鳳片龜……她筆下的文字已自成一種流動的有機體,從而在人情物事之間,讓人恍然龜(或說動物)如何以其實體、意象、語言,無處不在、無處不可連結。

《潛水時不要講話》的作者栗光,善以生活化的文字,分享她細膩的思考。〈當我們在水下生火〉寫被稱為「篝火」潛水項目,主角則是出現在我們盤中時,往往已只剩下切成長方形塊狀魚肉的白帶魚。在水中與如龍的白帶魚相遇後,作者從此看待盤中那塊魚的眼光,再也無法和過去一樣了。曾任繪本主編的吳文君,除了介紹幾本國內外經典與溫暖的動物繪本,更讓我們體會到閱讀如何與自身的生命記憶連結,那些觸動我們的,往往各有前因。一如這些動物繪本中的點滴,召喚了她生命中唯一一隻狗兒小黃,牠的身影透過追述,因而得以重新浮現。

至於朱天心一系列以貓、以人為題的作品,讀者或許已相當熟悉,從代表作《獵人們》到近作《那貓那人那城》,她為貓立傳、為貓志工發聲,一如黃宗慧所形容的,她「多刺且多情的動物書寫」(註二)形象鮮明。本次收錄的〈從友伴動物做起〉,紀錄的是家中第16隻貓成員,黃豆豆的一生。在回憶獨鍾母親的黃豆豆時,那些曾經的家庭日常,亦因此昨日重現。曾以《第十個約定》記憶狗兒子貝克漢的林清盛,〈喜歡和你在一起〉寫的是貝克漢離開後,因緣際會收養的流浪幼犬Happy。從台北返鄉後,和父親相處的磨合,彷彿也發生在Happy和父親身上,情感關係並非理所當然,人與人之間、人與狗之間,都需要透過相處和陪伴。

張婉雯〈在離散的時代裡,她們尚有彼此〉,寫的是香港移民潮中,動物飼主所面臨的,走或不走的兩難。她不談理論,而是描述帶著愛貓「星期五」移民的朋友V,由港赴英的一連串繁複細節。星期五和V無疑已是較為幸運的,至少她們能在離散的時代裡繼續相依,還有更多因為經濟、身體狀況等各種困境而無法做出同樣選擇的飼主。透過本篇作品,我們不只能透過香港的處境看見動物議題的跨領域視野,也能充分體會到所謂大時代的離散與動盪,不是抽象的詞彙,而是無數艱難的、未必能重來的人生選擇題。

此外,我私心非常喜歡三位詩人隱匿、騷夏、楊佳嫻送給動物的小詩與書單。隱匿的〈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充滿省思,經過自認為「怎麼可能有人比我更貓痴」的她所推薦的《貓的痴情辭典》,可謂痴情認證,貓痴萬勿錯過。騷夏〈請幫我畫朵唯一的花〉以貓咪的口吻,送給已離世的貓朋友「小可愛」,詩句看似純樸,卻讓人感受到另一種生命的智慧。推薦的繪本《媽咪在哪裡?》則帶出了與動物共享空間的理想。楊佳嫻〈不飛的貓〉相信能令所有貓痴都會心一笑,點頭同意絆倒檯燈的貓一樣可愛,而且「不是最美的東西都得飛」。推薦書目裡同樣出現《貓小說集》,可謂貓奴所見略同。

採訪與報導的部分,徐子晴〈東部失落的拼圖〉採訪台東野灣野生動物醫院的廖朝盛保育員,帶出野生動物所受到的各種生存威脅,以及目前台灣在野生動物救援上的努力與困境。羅聿倫介紹的「友直友諒友多毛——阿貓阿狗的文學史特展」,梳理台灣文學中人與貓狗關係的「進化史」,明年度將在台文館舉辦的動物文學特展,更進一步「以貓狗為起點,將台灣文學關懷擴大到其他動物,並且深化動物議題,展現台灣動物文學研究能量。」值得期待。另外小美〈對動物,不別過頭去〉一文採訪大塊文化副總編輯林怡君(小毛),不只提供了深度閱讀她所編輯的動物漫畫如深谷薰《夜巡貓》、谷口治郎《先養狗,然後……養了貓。》的角度,也是小毛編輯「以漫畫探索世界」的實踐與邀請。

最後,座談側記的部分由楊若榆紀錄9月24日晚上,由Kristin主持、嘉世強主講的〈那些動物教我的事:有時也有植物,在《樹冠上》〉。嘉世強引用了品瓊《萬有引力之虹》的一段話:「每一塊石頭都有靈魂,每一座山頂都有臉龐」,他說,這也是《樹冠上》的希望。而這個小小的動物專題,無非也懷抱著同樣的希望。希望讀者透過上述這些作家精采、多元且深情的文字,藉由他們的眼睛,看見動物的臉,看見石頭的靈魂,山頂的臉龐。

註一:內田百閒等著,王華懋譯《貓小說集:日本文豪筆下的浮世貓態》,台北:木馬,2021。

註二:黃宗慧〈多刺且多情的動物書寫:評朱天心《那貓那人那城》〉,「OPENBOOK閱讀誌」,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