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代價?——讀張祖詒《嶗山悲歌》

2021-09-01
作家
黃錦珠
關鍵字
活動攝影

張祖詒《嶗山悲歌》有一個很長的副標題:「國族讎恨下一對情侶淒涼結局的故事」,長長的副標題說明了故事大要:這是描述一九三○年代一對情侶遠赴美國留學,意外遭遇犯罪事件,導致不幸結局的故事。嶗山是愛情盟誓的起點,也是終點,至於發生在美國紐約的犯罪事件,則是這份愛情最關鍵的轉折點。

趙厚仁與孫用和,是出身名門的世家少爺與大家閨秀,既具備傳統知書達禮的文化教養,也接受現代新式高等教育。因上一代交好,兩人自小便有「一笑之緣」,長大後情投意合,在「嶗山小築」立下山盟海誓。雙方家長也默認這對小兒女,送他們雙雙赴美留學。趙厚仁進入康乃爾大學,孫用和入讀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兩人留學期間,平日靠魚雁往返,假日則互相拜訪,感情穩定成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趙、孫二人雖遠在異國,仍熱心投入留學生團體的抗日宣傳、遊行活動,對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深感憤恨。某夜,孫用和竟遭日籍街頭藝人性侵。孫用和因深受傳統女德觀念浸染,這起不幸事件使她覺得一身汙穢,無顏再見愛人,於自殺未遂後,一心只想遠離塵囂,遁世隱修。她隻身遠赴瑞典,進入斯德哥爾摩附近的修道院修行,與家人、愛人都斷了聯繫。趙厚仁在孫用和失蹤後,先在美國境內尋找,後來曾追蹤至瑞典,但缺少最後一段線索,只能無功而返。趙厚仁奔波多年之後,回到中國。當時因正值抗戰期間,中國大半地區淪為戰場,趙厚仁為躲避日寇戰火,潛居於「嶗山小築」,卻被日軍發現,並遭到毆打,逮捕下獄。1945年,就在日本投降之際,孫用和因罹患重症,時日無多,終於透過修道院聯繫了家人,趙厚仁則在獄中身受重傷,也瀕臨不治。兩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終於重逢,並在家人的安排下,回到「嶗山小築」,於臨終前結為連理,完成畢生之願……。

這個愛情故事從中國發展到異國,從戰前綿延到戰後。性侵事件之前,雙方即使分隔兩地,卻始終互信互愛,不疑有貳。性侵事件發生以後,孫用和避世遠遁,趙厚仁踏遍大半個地球,仍不改初衷,只想找回所愛。成長於二、三○年代的兩人,深受傳統文化影響,也接受新文化運動洗禮。一方面自由交往,利用白話新詩傳情達意,另一方面堅守言行分際,發乎情,止乎禮,彼此都潔身自愛。也因為潔身自愛,孫用和無法接受遭到性侵的際遇,就此放棄愛人與家人,也就此改變了自己與趙厚仁的人生。這樣的愛情故事,除了時空幅圍擴大,加上域外地緣與國難背景,情節走向其實並不特別新穎──遭遇不幸而產生重大轉折,是愛情文學歷來常見的手法──但書中描述兩人情感的真摯面,卻相當動人!他們在日常相處中,醞釀出濃醇如蜜的深情。分隔異地時,藉書信傳達情意,無論使用文字或自創符號,字裡行間不時滲洩真誠、無私的戀慕,同時顯示五四新文學的藝術效應。透過他們的互動,可以發現,謹守禮教,原來並不妨礙情愛的傳達。情真而守禮的氛圍,暗示傳統文化教養,可以成為高潔愛情的土壤,但令人遺憾的是,傳統教養所培育的觀念,卻也同時是扼殺真情的毒手!

孫用和守身如玉,固然是女子美德,而意外遭遇性侵,雖屬不幸,卻不是她的罪過,趙厚仁也沒有因此怪罪或嫌惡。可是孫用和秉持的舊式女德觀念,使她自己嫌惡自己,因而選擇避世遠遁。她所表現的道德情操雖然值得敬佩,但付出代價的卻不僅僅是她自己一人,而是兩個人後半輩子的人生。這麼慘重的代價,真的值得嗎?這樣的人生道路,難道無可避免嗎?

作者將孫用和塑造成自愛的守貞女子,固然符合二、三○年代一般的社會習尚,但其實,五四運動以後,許多禁錮女子身心的傳統觀念都已遭到挑戰,針對女子的片面貞操觀,也曾經被當作社會議題熱烈討論過。熱愛新文化的趙、孫二人,對這些議題應該不會完全陌生。趙厚仁苦苦尋找孫用和,除了一往情深以外,應當也可以看作受到新文化洗禮,故而能夠跳脫傳統貞節觀,如常看待心上人。那麼,身兼當事人與受害者的孫用和,為何自責自棄若此?孫用和的案件中,犯罪者受到懲罰以後,順利回歸正常人生,受害者卻陷入無法填補的自責深淵,自暴自棄,先是企圖自戕,後來則避世遠遁,棄絕愛人與家人。受害者的遭遇與下場,除了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淚,也不免再思:這樣的表現與抉擇,正確嗎?小說描述孫用和隱修十年以後,曾經反躬自省,思考她避世的選擇是不是對家人無情、對愛人不公。孫用和不辭而別,無異以決絕而專橫的方式斷送家人關懷以及愛人的選擇權,使得關愛她的人一點機會都沒有,確實對家人與愛人極不公平!孫用和反省之時,已然無補於事實,不過,她的反省卻是讀者可以繼續深思的課題。今天的讀者,擁有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生活觀念,回顧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舊式女德觀,當更能清楚發現,過度嚴苛的女德觀念,其實才是扼殺這對愛侶人生的幕後兇手!也應當更能慶幸,傳統女德、貞節觀所形成的枷鎖,今日已然鬆動。

然而,孫用和的選擇,雖出自個人決定,卻不應該是她一個人的責任。舊式女德觀念,乃是社會文化長期積累而成,曾經位處中華傳統道德規範的重要環節。大家閨秀出身的孫用和,深受家庭、社會、文化之習染,怎麼可能輕易自外於道德規範?而且,凡關係到男女性事,社會輿論的風向經常偏袒男方,女方無論是不是受害者,往往得承擔更多質疑、非難,乃至有色眼光,這不僅僅是舊日道德、習俗使然,而是父權社會的常態,中外皆然。孫用和避世遠遁,不僅僅是逃離自我要求的道德壓力,同時是逃離社會整體有形無形的壓力。婦女處境之弱勢,在這個事件中不難窺見。如果希望孫用和能夠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拾正常人生,那麼,恐怕社會要先給所有受害女子一個友善的氛圍和機會!尤其在性觀念上,既要革除傳統女德觀對婦女單方面的嚴苛要求,也要革除父權社會對婦女性自主權的長期壓抑。故事中的孫用和,其實只是一個典型個案,反映了受害女子的不幸處境與人生。故事之外,現實社會中,很可能有不少類似孫用和一類的受害女子,仍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悄悄飲恨、抱憾。故事中,孫用和仍然擁有深愛她的家人,最後也回到愛人身邊。故事之外,現實之中,不知道有多少類似的受害人,身邊缺乏支持的力量,只能孤獨掙扎……。